[解放日报]高校开学第一课:大学之道
■学生们通常只在校园网上见到校领导,没想到开学首日起,学校党政负责人都将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与传统思政课不同,校长、书记的思政课以学校为中心,案例可感可信,“比专业课难上”
师者,“传道”为本。大学迎来新学期,沪上8所高校试点100%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新生开学第一课,校长、书记也纷纷走进思政课堂,主讲大学之道,传递核心价值观。
案例贴地,可感可信
前天在上海交大闵行校区体育馆,校党委书记姜斯宪教授为近万名2014级新生,集中上了入学首课。对于甲午战争以来的校史,他说道:交通大学诞生于国家危亡之时,成长于民族振兴之际,腾飞于祖国富强之日——交大历史是一部始终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与民族强盛交相辉映的创业史。除了交大约30万毕业生中的知名校友,姜斯宪还举例说,1925年交大成立中共党团组织,张永和、陆定一等8名同学成为第一批党、团员。到1949年,学校已有198名党员。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交大校内有27位英烈献出生命。“在徐汇校园,长眠着史霄雯、穆汉祥两位烈士,他们在上海解放前一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在闸北公园。”
“交大的风雨沧桑、砥砺前行,让我们责任感油然而生。”听完这堂课,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新生张颖表示,“当百年交大迎来新交大人,接力棒在我们手中相传,唯有继往开来、勇往直前。”
与传统思政课不同,校长、书记的思政课以学校为中心,案例可感可信。工程大校长丁晓东教授,利用刚刚过去的暑假备课,他在统编教材中加入本校1978年入学校友的回忆录,以及本校老教授口述档案,甚至还有近年来校园中“身边的典范”,比如松江大学城横渡搭救7岁落水儿童的飞行员学生、为交通事故重伤者献出400毫升“熊猫血”的经济困难生……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院士,更是以本校3座校门——华山路上中式东门、闵行校区老校门“思源门”以及18.96米高的南大门故事,讲述了“爱国荣校”的梦想与现实。
不同阶段,各有侧重
大学有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思政教学也因人而异、各有侧重。丁晓东这些天就分类授课,给专科生上课的关键词是“自信”,给本科生的主题词是“勤奋”,昨天下午上研究生课时则强调“追求”。而滕建勇的第一堂课,面向高职高专学生。一开始,起身发言的学生说得还很拘谨,后来一个比一个放得开。滕建勇认为,当今大学生不是不思考,但思考眼前多、长远少,思考自己多、国家和民族的少。“在课堂上,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态,我知道他们开始思考了。”
知行合一,不再纸上谈兵。原来,工程大思政课50%的成绩来自一份报告。按计划,暑假8周的产学合作交流阶段,学生不仅到生产一线接受专业教育,更要带着一道“思考题”,基于实践单位来考察社会。从公民道德、社会诚信到国家民族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化为话题,每个人都将在实践教育中完成书面解答,而教师以及校领导们也全员全程指导。
来源:《解放日报》 2014.9.16 第07版
原文: 高校开学第一课:大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