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赵兰英:朗如明月,清如水镜

16.10.2014  11:52

  “我是属兔子的。还好是农历大年初二生的,不是初一。初一生的,就是叫化子啦。”说这话时,徐中玉先生笑得双眼眯成一条缝,孩童般天真,脸微微抬着,朗如明月,特别感染人。

  从5岁半上小学,到中山大学研究院中国文学部毕业,到执教中山大学、山东大学、沪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中文系,徐中玉先生在传统文化这块宝地,徜徉、薰习了将近一个世纪。正是中华美文的甘泽,长久地浸润着他的思想,浸润着他的心田,使他举手投足之间,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风骨,且儒雅、宽容、淡定。

  这是2014年8月的一天,没有太阳的日子,倒是去除了些许夏日的燥热。友人邀徐中玉先生去附近的长风公园坐坐。下得楼来,不知是邮递员随意,还是居民不小心,楼门旁,一份人民日报丢在地上。谁都当没看见似的走过去了。只见百岁的先生,左手拄着棍,慢慢弯下腰,右手去捡那张报纸。周围的人都惊呆了,慌忙抢着上去捡。唉,这一幕,不知道是否能让那些走过去的人感到羞愧、不安。也许一辈子读书、教书、写字,先生知道文字的金贵,报纸的不易。然而,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由内到外养成的一种道德自觉。

  公园虽近,但还是有一段路,百岁的先生坐到轮椅上。现今的上海马路,没有一条不是车多人多,公园门口,加之各种小贩,更为拥挤嘈杂。但见轮椅上的先生,始终露着笑容,时不时举起右手,礼貌地向周边的人打招呼:“对不起,谢谢!”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美景?读者可以想象,可以感悟。

  30多年前,百废待兴。徐中玉先生主编《大学语文》,正是囿于人文精神在整个国家的缺失,人文教育几乎成为一片荒漠。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从这里获得人文知识,人文力量。

  2007年,《大学语文》作第9次修订。93岁的徐中玉先生主持修订,并写下洋洋5000多字的《前言》。每一次修订,先生总是亲自听取师生们在使用后的意见,集思广益,认真研究。样稿出来后,也绝不马虎,又要戴起老花镜,还要拿着放大镜,一页一页地翻阅,寻找差错。在第9版《前言》中,先生殷殷希望,《大学语文》的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品格素质和人文精神。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讨,由表及里,逐渐提升到在精神、灵魂、生命境界上有所感觉,在兴趣与愉悦中,得到感染,受到熏陶,让真、善、美成为学生自觉的向往和追求。

  微风吹拂,不远处的银锄河,传来孩子的嬉闹声。大自然中的徐中玉先生,越发质朴,清如水镜。“……壮客豪侠毡?至,悉索一路踏琼瑶。”长椅上的徐先生,正如小学生那般一字一字地念着一首诗。30多年前,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徐中玉先生去探望病中的叶老师。叶老师作七律回赠。这天,叶老师后嗣来探望徐先生,特意带来这首诗。回忆往事,先生说:“记得,记得。这首诗写得蛮好,韵押得好。

  如果要问,徐中玉先生今生读过多少种书,他自己也不知道。但是,有两个数字,却因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被记了下来。这就是,经他着录,作过笔记的书有1000多种,手写资料2000万字以上!要知道,只有在读重要论着时,  先生才会有着录、笔记。倘若加之未进入重要之列的,先生所读之书,那是一个更为惊人的数字。徐中玉先生读书,不是仅仅读过,更不是翻翻。而是读过多遍,读懂所要表达的观点,通晓它的思想脉络。6卷本的《徐中玉文集》,足以表明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人们还不知道,他的许多文章,是在积累了二三十年的材料后,才形成的。更见其珍贵。只有视通万里,思接千载,才能古今贯通,独树一帜。今天的学人,学问有谁如他这样广博、厚实,治学有谁如他这般勤勉、严谨?

  从公园回来,到了家门口,先生也不用人扶,径直朝信箱走去。保姆怪嗔道:“不要着急,不要着急。我来拿,我来拿。”今天,百岁的先生,每天还在看报、读书,报纸就有5、6份。先生还有一个习惯:喜欢剪报。将看到的报刊上的有意义的文章剪下来,分门别类,装在大信封里。这个习惯,保持到今天。

  先生笑着回忆道:“‘文革’中,造反派抄我的家,把他们认为有用的东西都拿去了。临走,把一大包卡片和剪贴扔在门口。我一看,心里偷着乐,这才是最为重要、最为珍贵的,是我的宝贝。”徐中玉先生所做的卡片,初步估计,有数百万张,两三千万字。正因为有了这些珍贵的资料,在“文革”结束后,他才能和学生一起编写古代文艺理论史料,出版《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专题资料丛刊》等。

  先生感叹:“学到老,学不了。越来越感到所知太少,所知太浅。

  先生转身,指着身后的一堆书说:“这都是我的宝。”书堆上,有一张感谢状,是两周前先生家乡江阴市图书馆送来的。徐中玉先生藏有各种图书5万多册。他把它们分别捐给了家乡和母校的图书馆。

  谈到他出资100万元建立贫困学生资助基金时,先生摇着手说:“这个不要说,不要说。人家会问,徐中玉哪来那么多钱?”唉,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呀!确实,他没那么多积蓄,但他真心想帮助那些寒门学子,子女们帮助父亲完成了这一百岁心愿。

  青春是什么?徐中玉先生以他的言行作证:青春是一种坦然,是一种无欲,是一种清纯,是一种童真。 阅读原文

 

来源| 解放日报  编辑| 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