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交大黄庆桥:中国要“强芯”,自主研发之外别无他途
3年前,也就是2013年的6月5日,一个叫斯诺登的美国中情局前职员引爆了全世界的敏感神经。根据他的爆料,英国《卫报》率先披露美国情报机构对全世界的“野蛮”监控。一时间,多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机构代表发表谈话,谴责美国的这一行径。事件本身已过去3年,但相关追问并未停止。
美国监听全球,关键在芯片
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美国能够做到监听、监视全世界呢?原因就在于美国的信息网络科技力量异常强大。从硬件到软件,从电子产品到虚拟网络世界,核心技术由美国主导。当全世界到处都用美国信息网络公司生产或其控制的产品、服务时,美国就有了监听、监视全世界的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答案就在于,美国芯片(集成电路)技术的绝对领先。表面上,万千变化、多种多样的信息网络产品、设备及其运用,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追根溯源,一切都以数据信息的形式保存在大大小小的芯片上。可以说,信息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很大程度上建立在无数个体积娇小却信息容量惊人的芯片之上。
然而,世间无完美之物,芯片也不例外。任何芯片在理论上都是有缺陷的,不仅有寿命,会“生病”,还可能因天生的某种缺陷而遭到攻击。更要命的是,任何芯片的缺陷或命门之所在,其设计者是非常清楚的,行内叫做留有“后门”。换句话说,美国公司可以卖给你一块昂贵的高端芯片,但要真想搞你,理论上也是有办法的。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已经明白,一个国家的信息大厦绝对不能建立在依靠外来芯片搭建的基础平台之上。
低端自给自足,高端靠进口
通常来说,芯片有高、中、低端之分。低端芯片多用在洗衣机、空调等家电上面;中端芯片可以用在稍微智能的终端上,如银行卡芯片、普通手机和电脑设备上的非核心芯片等;高端的芯片,主要是应用在CPU、大型网络交换机等重要设备上。
目前,世界主要芯片设计、生产和供应企业集中在美国,比如英特尔、高通等。中国的芯片技术和生产工艺,整体上与美国无法相比。但要说中国芯片生产能力非常差,那也是妄自菲薄。事实上,中国在低端芯片的生产上,完全可以自给自足。这是中国制造的有力支撑。
但在高端芯片需求上,我们基本依靠进口。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二十国集团国家创新竞争力黄皮书》,中国关键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度高,80%芯片依靠进口。
既舍得“砸钱”,更要打持久战
那么,芯片产业发展难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既然芯片那么重要、应用那么广泛,为何至今我们的发展仍不尽如人意呢?这是因为芯片行业属于典型的高智力、高投入、高风险行业。
先来看高智力。芯片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小小的芯片,从用户需求到产品,经历设计、制造、测试、封装等多道程序,每一步都是技术高度密集。历史地看,中国芯片产业起步较晚,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集成电路产业在核心技术、设计、制造工艺、产业规模、龙头企业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大体而言,目前我国的芯片设计水平与国际基本相当,封装技术水平有4至5年差距,制造工艺差距在3年半左右。很多专家认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要有“打持久战”的充分准备。
再来看高投入与高风险的并存。芯片行业本身具有高投入、长期发展、回报周期长的特征,普通芯片制造企业的投资都要达到数百亿元。有人说了,咱们中国现在不差钱,只要国家肯投资,别说几百亿元,就是上千亿元也不成问题。此话的确不假,放在其他行业或许也有效,但在芯片行业是不灵的。因为,芯片行业的发展遵循一个叫做“摩尔定律”的法则。
“摩尔定律”由英特尔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提出来。其核心思想是,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目,约每隔18至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神速。它在推动着芯片技术不断更新的同时,也逼着企业不断追加投资,芯片制造业由此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不停地更新产品、更新工艺、更新设备,而每一次更新都是一次巨大的投资。这种投入大、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行业特点,使得芯片产业成为高风险产业,一般社会资本都不愿进入。这种高风险,又使得芯片行业产生“大者恒大”的特征,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后来者发展难度极大。
因此,除了自主研发,逐步实现中高端芯片的国产化,我们别无他途。但理性地看,中国要“强芯”,就要做好打持久战准备,要尊重产业规律,科学规划,既要舍得“砸钱”,又要注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还必须走消费者认可的市场化之路。除此之外,并无捷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解放日报》 2016.06.14 第10版 思想周刊;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