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进】科技助视障人士“逆光”前行 ——记第十三届“华陆科技·奋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基于嵌入式的视觉导盲辅具”

10.05.2019  15:22

走在路上,看着斑斑驳驳、且通且阻的盲道时,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盲道上很少见盲人行走?他们在这样的盲道上行走会有危险吗?在其他方面又有哪些针对盲人的保障措施呢?

这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国现有大约1350万视障人士,其中800多万为低视力者,550多万为盲人,占世界盲人总数的18%。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视障人士的安全保障却难以全面落实:缺乏语音提示、触摸区域未设盲文、盲道被占或设计不合理……这不仅是个社会难题,也是孙鑫宇和“逆光队”团队不断尝试解决的问题。

不同于传统上从基建出发的思路,“逆光队”团队尝试从辅助缓解视障的角度——通过实地考察盲人的生活出行状况,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设计出一种可穿戴式的辅助装置。

FPGA嵌入式视觉、多种智能传感技术、多种语音交互技术……种种高端技术相互融合,缔造出一种新型辅助视障产品——能够基于识别算法形成“视觉”辅助、通过室内外定位确保安全、含有站内换乘功能且灵巧便携、商品化成本低。目前,该产品已完成测试,并针对算法发表了论文、获得了3项产品专利。团队正在对产品进行不断优化完善,积极备战第十六届“挑战杯”上海市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科技助力,逆光出行

面对庞大的视障群体数据,孙鑫宇不禁产生了疑惑:既然盲人如此众多,为什么我们平时在公共场合很少见到他们呢?他们都去哪了呢?他们都不出门吗?

视障群体并非像我们想象中的那般悲观,大部分人很愿意走出门工作、旅游、交友,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对视障人士生活情况的好奇激发了孙鑫宇调查的冲动。孙鑫宇找到一群抱有同样疑惑的同学——高天维、郜梦昕、杨天歌、储辉、官静、谭善琦,组成小组展开社会调查工作,却收集到了不容乐观的信息:我国在导盲基础设施、信息化导盲、无障碍理念等方面始终存在匮乏。

我们打算为视障辅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经组内讨论,孙鑫宇团队决定利用专业知识为辅助视障设备的开发作出努力。他们联系了本校的王嵘、张佳怡两位老师,将团队名称定为“逆光队”,意在保障视障群体的生活在即便没有光亮的情况下也能顺利出行。

社会调查经历为“逆光队”的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也让他们充分摸清行业的现状。“我国在导盲基建上的差距和侵占盲道的现象常为人重视,但个体的辅助却容易被忽视。

正因如此,“逆光队”成员们决定从个体导盲入手。“作为常用的导盲方式,导盲犬价格昂贵,导盲杖则局限于功能。”孙鑫宇团队敏锐地捕捉到了导盲设备发展的盲点,“在这个科技时代,为什么不选择一种信息化的方式呢?


多方实践,予盲以光

尽管存在种种的问题,孙鑫宇团队还是很快设计出了第一代产品,却在产品测试时遇到了意外的难点——“眼镜的外形标志性太强了,视障人士都不怎么接受,控制板也太大了。

由此,成员们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导盲设备需要便捷,视障人士需要去标志化。

在第二代产品中,他们放弃了眼镜外形,并将功能部件分离简化,也因此获得了视障人士的好评。组员们却依旧着手改进,“主板还是太大,设备分散后太复杂,下一代考虑整体便携化,在设备上也会进行一定的升级。

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逆光队”遭遇过不少问题:从前期的算法选择,到后期的人性化设计。“当初选算法、编程序、搞硬件,想多了晚上都要做噩梦,还有视障人士当时的反馈,把我们都整懵了。”想起解决困难的这段过程,那些有哭有笑的回忆全写在了孙鑫宇脸上,“有些问题确实是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有些解决的方式也是。

也正是这些问题,带给团队全新的设计思路。在算法的编写选择中,他们发现了基于FPAG的算法,这不但解决了云端、硬件、算法的问题,三者之间的低耗高效交互甚至成为了产品的一大优势;在产品去标志化的过程中,成员们从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视障人群。为此,他们约见了“黑暗中对话”上海区总经理张平先生,向他请教视障人群与无障碍概念的深层含义。

我们的产品特征明显——通过腰间主板的引导,在听觉上能借助耳机语音播报,在‘视觉’上又有别在领口的捕捉装置。它胜在低成本、多功能、人性化,但这不是我们的终点,我们会将产品再度功能集成化、成本去余化。”提及未来发展,“逆光队”的队员们显得十分严肃,“导盲设备的革新在国外早已不是独出之径,其功能与人性化设计相对成熟,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准备研究的内容。

作为世界上视障人群最大的国家,我国的导盲辅具开发不容忽视,而身为当代大学生,对此更应当义不容辞。”对“逆光队”的未来,孙鑫宇不断强调团队身上的责任与担当,同时也对导盲辅具革新的未来充满期待,“愿弱视人群能在科技助力之下,逆光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