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殡葬观念正在转变 已售出复式家庭葬127套
东方网2月25日消息:市殡葬管理处处长高建华上午接受记者专访表示,上海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复式家庭葬式,在淀山湖归园、颛桥寝园公墓试点。截至去年底本市试点开发复式家庭葬148套,已售出127套。
复式家庭葬墓地基座占地面积限定在1㎡以内,墓穴向地下纵深处发展,向下索要空间。穴坑采用人造石箱,既可防水也可防潮。穴坑分上、下两层设计,每层各有4个格位,骨灰分层存放,最多可安放8具骨灰。这种葬式可用于直系亲属多代合葬,由此形成时空双向延长的具有时代特色的家庭葬。
高建华介绍,复式家庭葬能够较大程度节约土地资源。由于这种葬式采取了向地下纵深发展的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他算了一笔账,假定1㎡墓穴安葬8具骨灰,单具骨灰仅占地0.125㎡。照此计算,1亩地去掉墓间道、绿化等公共用地面积,实际可落葬近3000具骨灰。单具骨灰占地面积与《上海市公墓管理办法》中规定的单穴上限面积1.5㎡相比下降了10倍之多,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复式家庭葬式得到了市民的认可。截至2015年底,共试点开发复式家庭葬148套,已售出127套。
上海市民的殡葬观念正在转变。上海市殡葬管理处介绍,上海的葬式结构(入土、入室、撒海)由“十一五”的80:19:1转变为“十二五”的70:28:2。骨灰撒海机构共举办131次骨灰撒海活动,5.7万名市民随船出海,撒海骨灰1.25万多具。海葬补贴由2007年的400元/具提高至2012年的2000元/具,“十二五”期间累计发放专项补贴2331万元。
上海受制于人多地少和人口深度老龄化的现实情况,殡葬供需矛盾相对突出。为节约土地,满足群众的基本殡葬需求,近年来,除推行复式家庭葬外,本市还采取一些措施。从2006年开始研究推广小型墓(占地不超过1㎡)和节地生态葬式,如壁葬、寄存、植树葬、花坛葬、深埋等。到2015年末,全市绝大部分经营性公墓可提供一种或多种节地生态葬式,小型墓占全市墓穴销售的比例已达到84.7%,海葬、壁葬、寄存、植树葬、花坛葬等节地生态葬式达到10.6%。“十三五”末,上海要力争实现所有经营性公墓新建单座墓穴面积不超过0.8㎡。
本市还大力倡导不保留骨灰的节地生态葬式。在大力推行海葬的基础上,倡导有关经营性公墓承担公益责任,推出土地可循环使用的节地生态葬式。
目前,市殡葬服务中心正在研究推进“生命晶石”项目,通过无害化精制,将遗体骨灰转化为数百颗晶石颗粒,便于亲属保存和纪念,促进葬式和祭扫方式变革。
殡葬管理处透露,将按照九部委下发的《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要求,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出台节地生态安葬奖补惠民政策,在对海葬实行奖补的基础上,对选择壁葬、寄存、植树葬、花坛葬、深埋等节地生态安葬的给予奖励,促进殡葬改革,满足群众基本殡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