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观影成新习俗 三四线城市电影市场增速明显
即便最乐观的产业人士在预估2016年春节票房时,也只敢放言“单日5亿元”。毕竟,此前中国电影单日最高票房纪录为去年7月18日的4.25亿元。但事实证明,畅想可再大胆些。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昨天公布,2月8日猴年大年初一,中国内地电影单日票房直接越过5亿大关,达到6.6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76.9%。昨晚发稿时,年初二票房为5.24亿元,这意味着猴年头两天全国票房过11亿元,并双双超越2015年之最。
托起大盘的3部主力新片为:周星驰执导、邓超主演的《美人鱼》,该片首日票房2.8亿元,创下单片首映纪录,目前2天票房5亿元;由刘伟强执导、王晶监制,集齐“半个香港娱乐圈”的《澳门风云3》,2天票房过3亿元;由郭富城、冯绍峰等主演的《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同样日均票房过亿元,2天票房达2.8亿元。
电影票房专家刘嘉分析,从上一个猴年也就是2004年电影产业化开始,12年来,春节档的票房经历了2004年至2009年的坎坷期、2010年至2012年的巩固期以及2013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期。“银幕数的激增尤其是院线建设向三四五线城市下移,是国内大盘不断扩容的根本原因。”刘嘉说,“同时,春节返乡潮把观影主力‘小镇青年,送回老家,让那些小城影院在新年时人满为患。”在业界看来,“回家过年”已不单纯是情感上的召唤,还催生了全新的春节文化年俗。
12年轮回,影院从过年关门到初一爆棚
金逸院线华东区经理冯梅2003年入行。在她记忆中,2004年也就是上一个猴年新春,影院在除夕下午便歇业,大年初一则是休息日。但一个轮回过去,猴年初一这天,她在虹口龙之梦金逸影城一直忙到午夜过后。
2004年,电影步入产业化。但那年的两部国产票房大片都避开了春节,《手机》是在2003年底的跨年贺岁档里,《十面埋伏》则在暑期上映。那之后的几年,春节档属于鸡肋,偶有几部新片能创下值得一书的票房纪录。
“这要感谢《阿凡达》的引进。”冯梅说,2010年1月,《阿凡达》 登陆内地市场,尽管到春节时该片已上映一月余,但为了配合持续热度,大量影院在初一开门营业,从此为春节档挂上“前进挡”。不过,在刘嘉看来,彼时中国电影的第一档期仍是年末的贺岁档,“2010年到2012年,国产电影有许多扛鼎之作,诸如《一步之遥》《金陵十三钗》等大片仍习惯在12月上映,因此,春节虽已形成档期,但增速明显缓于年票房和影院终端的增速”。
业界认为,从2013年开始,年味才真正体现在了拥挤的电影院里。《西游降魔篇》 初一上映,7天赢得5.3亿元票房,使得当年春节档日均票房首次破亿元。刘嘉认为,2013年的春节档给了业界很大惊喜,“首先,多年来的市场培育,使得电影消费逢节必热,市场渐进成熟。其次,院线建设开始回馈整个产业。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春节期间的消费习惯改变了,看电影开始变为走亲访友的一部分”。
“老家”影院票房贡献大,春节影片堪称“节日订制”
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电影银幕数2076块,2016年1月达3.2万块,银幕数12年增长15倍,且超七成在三四五线城市。院线铺设向小城下移,影院观众随之变化。淘宝电影与华谊兄弟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淘宝电影年终报告》显示,自2012年至2015年,全国三四五线城市的电影市场份额逐年递增,依次为28.2%、30%、32.1%、36.7%。
这一特点在春节档期尤为突出。2015年春节7天,以三四线城市为主要布局的大地院线全国票房排名仅次于业界龙头万达院线。再以眼下最火的《美人鱼》为例,其大年初一的票房贡献榜上,前三位分别是佛山、台州和盐城,全国票仓老大北京甚至挤不进前十。
从2013年开始,北京、上海等外来人口占比较多的城市,其春节票房反而不如全年平均水平,形成票房逆差。相对应的,向外输出务工人士越多的城市,其春节票房顺差也就越大。“小镇青年把原先在大城市养成的消费习惯带到家乡继续释放,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在春节时呼朋引伴、举家观影。”有电影学者如此表示。
综观目前院线热门的3部影片:《美人鱼》有周星驰品牌效应,《澳门风云3》主打港式戏剧风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则是大IP下的魔幻大制作,不仅全都适合嬉笑打闹的节日氛围,而且也都对准了小镇青年的口味,可谓“节日订制”。目前,《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澳门风云3》 两片都将票房预估在了15亿元以上,《美人鱼》更是在上映前就获得了发行公司18亿元的保底发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