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购物,到上海”,品牌如何打响

22.03.2018  06:14

每一座国际大都市,都是“购物天堂”。上海也不例外。这座因商而兴的城市,素有“东方巴黎”的美誉与雅号。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推进消费升级,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立足新时代新需求,如何打造更多引领消费潮流、具有强烈时代气息和鲜明上海特色的新品牌,进一步增强“上海购物”的吸引力?

代表委员们认为,打响“上海购物”品牌,要抓住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机遇,主动顺应消费升级大趋势,让百年商业基因同当代消费潮流找到契合点,更好地满足需求、创造需求、引领需求,使上海真正成为引领国际消费潮流的风向标、人人向往的“购物天堂”。

在提升购物环境上做文章

消费的业态在变,潮流在变,但不变的是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在全国人大代表、黄浦区委书记杲云看来,面对新的经济形态、商业模式和消费者习惯,要让传统商圈重焕活力,关键是要在提升购物环境上做文章。

打造购物环境绝不是单纯的巨大建筑物,而应朝着以人为主的导向发展,拓展思维空间、创新业态空间。”杲云说,黄浦正制定购物振兴计划,调整升级传统商业体,总的原则就是要符合新的消费发展趋势,顺应消费者新的需求。

在代表委员们看来,打造“上海购物”品牌,不只是简单的“买买买”,也不单靠建造商业设施,而是要通过深层次的布局和制度创新来扬长补短。

去年,淮海路上推行灯光工程,试验效果非常好。“表面上是灯光工程,实际上是提升购物环境。”杲云说,要把整个淮海路、南京路打造成巨大的购物中心,将室外和室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引进新潮品牌的旗舰店、体验店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百年老店的文化元素,打造有上海特色的街区。

让百余年商业文明基因同当代消费潮流找到契合点。”一些代表建议,要把“老上海的品味”和“国际大都市的时尚”结合起来,一方面发掘上海怀旧的、最具地域特色的元素和内涵,另一方面把国际潮流的时尚感融合到上海购物中来,提升品牌品质,使得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素养、不同偏好的消费者都能得到满足。

让民族老品牌焕发新活力

说起购物天堂,不少代表委员将上海与伦敦、纽约、东京等这些国际城市相比较。

我们或许不缺品牌、不缺商品,却缺少能真正超前于既有需求、而能引领消费的产品和服务,也缺少在国际上叫得响的本土品牌,更缺少在世界范围内有知名度的国际性商圈。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纺织装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提到了“三枪”的案例。这么多年过去,这个品牌依然长盛不衰,其秘诀就在于“三枪”人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打造‘上海购物’,就是要打造一些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老品牌。”王伟说,如今不少老品牌显得太保守,忽视品牌的长期发展,有的靠贴牌作为发展模式。“这都需要企业经营者具有创新意识,让老品牌焕发新的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乐天陶社社长郑祎也特别看重原创品牌。“上海的购物体验越来越好,我在上海的商场里和一些街面上,经常能看到年轻设计师的原创品牌,很不错。

我15年前来上海,那时候还看不到好的设计师作品。”郑祎说,“现在不同了,香港都看不到这么多的设计师作品。

要购物,到上海!”不少代表表示,就城市气质而言,上海要进一步打造开放型经济、消费友好型社会,吸引更多企业和品牌入驻,笑纳全国、全世界游客,要让上海成为中国和全球高品质、多种商品聚集的购物门户中心。

发挥进口博览会放大效应

今年11月将举行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是打造“上海购物”品牌的一次契机。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2010年上海举办了世博会,8年之后,上海又将举行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让世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上海,这为打造‘上海购物’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外经贸商务展览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上海华交会展经营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章伟民说,上海以前就是购物中心,现在举行中博会,在家门口就可以方便地买全球的东西。

这不仅仅是6天的展会,中博会的溢出效应也将体现在365天的购物中。”章伟民说,中博会的规模和功能接近“广交会+G20”,远超一般展会和活动,包含了外交、经贸、论坛等多种功能,预计超过50万以上的客商来沪,与之相关的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医疗保健、酒店住宿、食品卫生等方面,对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各类公共服务要求极高,需要大规模的公共投入,而这正是提升“上海购物”内涵的重大时机。

王伟建议,统筹上海“互联网+”的优势,鼓励企业参与搭建中博会线上线下的“6天+365天”的“一站式”进口服务平台。

代表委员还建议,上海可以利用中博会做强上海购物节,同时配合季节变化、文化主题推出不同的购物消费活动。“我们可以一面办国际博览会,一面办本土购物节,将两种优势打通,形成进口商品和本土品牌的互通。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