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法祖的做人做事做学问

04.11.2015  09:41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

      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

      做人嘛,我有四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裘法祖

 

            2007年5月26日,92岁的裘法祖教授回到同济大学参加校友大讲坛,祝贺母校百年华诞。事先没有通知,但消息在师生间迅速传开,期待已久的大师,仰慕已久的“巨星”,在同济校园,顿时成为师生们追捧的热点。讲座前1个多小时,报告厅已经座无虚席,闻讯而来的后来者只能在所有能搁脚的地方抢得一席之地。当裘老走进报告厅时,全场起立,为这位备受尊敬的大师热烈地、久久地鼓掌,许多同学的眼里含着激动的泪花。
            裘老给同学们作了近3个小时的报告,精彩的讲演数度被热情的掌声打断。裘老讲座的题目是“做人、做事、做学问”。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作了这样的演讲,他更用自己一生的实践,诠释了这样的格言。以下是报告整理稿。

 

做人,做事,做学问

裘法祖

            各位同学,我回到我的老家来了。(热烈掌声)

            我是1932年考进同济大学的,我记得很清楚,当时在上海郊区吴淞考试,有2000多人报名,只录取200人,我侥幸地考进去了。因此,同济是我的母校。

            一个人有三个母亲,一个是生你的母亲,一个是你读书成长的母校,第三是我们可爱的祖国母亲。今天我回到我第二个母亲这儿来。同济培养了我,让我成长,使我长大。回到我的母校我感到特别亲切、特别兴奋。

            同济的一百年我经历了七十五年,应该说我是同济发展壮大的见证人。见证了同济过去的艰苦创业、现在的兴盛飞跃。虽然期间我曾经在德国学习,工作了10年,但我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对母校的每一份成绩、每一项创新,从心底感到欢乐和荣幸。今天母校要我和同学们见面,并且要我讲话,我就讲一讲:“做人,做事,做学问”这个题目。

          我毕业从医生已经有六十七年了,我常扪心自问,杏林行走67载,是否让每一个经过我诊治的病人感到温暖,是否做到了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我深感我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在这六十七年当中,我悟出一个道理:“做个医生不难,做个好医生很难,永远做个好医生更加难。”早年读春秋左传时,记得有一句话: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立德就是做人,立功就是做事,立言就是做学问。我们做医生的,是做学问的,但是做人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此我常常思索如何做人、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1930年代,在德国留学和工作时期的裘法祖

            一、如何做人

            如何做人?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只能靠自己去感悟、去思考。年前我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周恩来总理的外交秘书李慎之先生写得的:“做学问,首先要做人”;另一篇是二年前去世的北京积水潭医院手术外科韦加宁医生的讲稿:“最重要是做人”。这两篇文章读后感受甚深,思考了好久,更感到要做一个医生,一个好医生,首先应做一个好人。什么是好人,就是要诚实,要真实,要谦虚,要本分,要关心别人多过关心自己,做一个胸襟宽广的人。

            第一,要做诚实的人。 三年前我遇到两件事情对我感触很大。一件是我院的一位硕士生,带着一封倍加称赞的推荐信去我母校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就职。但他工作甚差,表现不是很好,一查之后这个介绍信是假的,签名他自己签的。当然,他也就此被辞退。另一件是某院的一位医生,在德国进修后写了一篇论文,2003年投入我院院刊(英文版)发表。论文的第一作者是他本人,另两位是德国人(导师是一位医生)。由于投稿时附有这两个德国人同意发表的信,当然,我院院刊编辑部就刊出了。2004年,被这两个德国作者发现了,不同意他发表此论文,因为研究工作不是他一个人做的。我们再询问,发现这两封德国作者同意发表的信是假的,是他自己写的,并代签的字。后来德国作者坚持要他用英文和德文两种文字在我院院刊(英文版)写道歉信,并要求取消其论文。中国有句老话: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做了不诚实的事,迟早会出问题的。

          我在2004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上读到了一篇短评: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获奖者丁肇中,到南航去作学术报告时,有学生问了三个问题,他说了三个“不知道”,所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所有同学意外,但却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还有,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帕瓦罗蒂,在一次大型演唱会进行到高潮之际,突然停顿下来。当时举座哗然,帕瓦罗迪却坦诚说自己忘记了歌词,请大家原谅,结果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古语有云:“知之谓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诚和诚实对科学家和医生应该具备的,不可或缺的品德,所以我总觉得最老实最诚实的人,也是最聪明的人。

            第二,是要做谦虚的人。 有的人从国外学成归来,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我相信他在某个专业领域做得很好。但他在其他方面缺少知识,比如说临床处理不同病情的病人方面,还需要多多请教别人。孔夫子有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还有句话:不耻下问。我现在93岁了,对计算机、纳米技术、基因、细胞因子等新技术、新理论我都不太懂了,我总是请教我的研究生,我并没有因此掉面子,相反,他们更加尊敬我。现在,有的年轻人学成回国,自以为高人一等,遇到有点不愉快或目的未达到,就拿架子,甚至扬言要走人,这是极不可取的。做了一个外科医生,或获得了一个博士学位,不要以为高人一等了。想一想,一个司机,一个电工,如果他们有机遇学医,也会成为一个很好的外科医生。

            第三,要尊重他人,尊敬老师。 你要人家尊敬你,你必须要尊敬人家。要尊敬老师,理由很简单,因为每一个人都要老的,你不尊重你的老师,等你老了,你的学生也不会尊敬你的。韦加宁医生在他写的《最重要的是做人》文中说:每一个医生都有他辉煌灿烂的事业顶峰,也会有变老退休的时候。对待退休的老师,可能已经无力无能了,但是在你的心里依然应该有一块尊重的领域。这句话何等的深刻,何等的高尚。

            第四,要做能容人的人。 要团结人,要能原谅别人不足的地方。要胸襟开阔,与人为善,特别是做了一个科室领导或上级医生,更要注意做到这一点。学术大家季羡林先生最近提出要“自我和谐”,也就是如何正确处理自我与社会(周围人群)的关系,如何对待荣誉、对待挫折和对待困难。我认为“自我的和谐”非常重要,如何在心理上和精神上做到“自我的和谐”,值得我们深深地去理解,去思考。

            二、如何做事

            这里说的做事,就是应该如何做医生,特别是做外科医生。1939年我在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开始我的外科生涯。在我做外科工作一年以后,我的导师才允许我做一个阑尾炎手术。记得我做第三个阑尾切除手术时,病人是中青年的妇女,手术之后五天就死掉了。那个医院非常严格,每个星期二上午要到停尸房解剖尸体,然后医生要看是什么病,什么病理。经过尸体解剖证实不是手术的问题。但我的老师盯住我的目光严肃而冷峻。他对我说:她是四个孩子的妈妈。67年前的这句话影响我一生一世。这个中年妇女是四个孩子的妈妈,所以这件事影响我很深,始终在教育我,并影响我67年外科生涯中的作风和态度。1947年,我远渡重洋回国从医,在上海工作的时候,一个女教师来就诊。10年前她有过一次剖腹手术,从此常发生消化不良,便秘,还经常腹痛。我反复检查她的腹部(当时还没有超声检查),摸到一个成人拳头大的包块,决定为她做手术。打开腹腔后一看我吓了一跳,是一块毛巾啊,上面还有美国海军(us navy)的字样。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佬就把一些东西留在中国,缩成一团,被肠襻牢牢包裹着。这异物在腹腔中留置了竟达10年之久!这位女教师在恢复健康后亲笔书写了一幅:生枯起朽,非常高兴地送给我。当然,这样的事件虽属罕见,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我想,如果这位病人是主刀医生的亲人,手术完毕后他一定会非常仔细地反复检查腹腔,唯恐遗留异物。要知道,一个病人愿意在全身麻醉失去知觉的状态下,让医生在她的肉体上动刀,这是对医生寄予多么大的信任呀!病人对医生的高度信任,理应赢得医生以亲人的态度相待。

            医生的态度,即使只是只言片语,都会严重影响病人的情绪和生活。记得20年前,有一次晚上我在家,一个武汉职工到我家来,哭得不得了,说她得了不治之症,甲状腺癌。这是某个大医院门诊一位外科医生草率做出的诊断。当天,她全家4口人相抱大哭,通宵达旦。我仔细询问她的病史,又检查了她的颈部,认为她患的是一种病毒感染所致的亚急性甲状腺炎。 经过药物治疗,3周后甲状腺消肿了,症状也消失了。病人全家自然庆幸不已。这件事说明:如果医生不假思索地、轻率地下了一个错误诊断,会引起病人和他(她)全家人的悲痛。医生的一言一语应该何等谨慎呀。医生要做到“急病人之所急”已经很不容易了,再要做到“想病人所想”则更困难。

          记得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为我们是资产阶级,是斗争对象,我被派到门诊部去看门诊。并且限制一个钟头看很多个门诊,只准我一个,一天上午看门诊的时候一个老太太来了,她说她肚子不舒服,我就帮她检查,扶她到床上,检查完,我拉她起来,她握着我的手不肯放手,我很奇怪就问老太太有什么事情,她说她走了五六家医院从来没有哪个医生摸过她的肚子。这几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我想,像这样一项每一个医生都应该做的简单的常规检查,竟会对病人产生巨大的安慰。这说明我们很多医生没有去想病人在想什么?还有一次,一位儿科医生患了十二指肠溃疡,来找我会诊。我看到X线片上十二指肠球部有一翕影,诊断已经很明确了,就不再给他做腹部检查。这位老医生回去后说:“我很失望,裘医生虽然说了治疗意见,但没有摸一下我的肚子。”这又使我想到,一个医生有了病会有这种想法,那么,一个普通病人有这种想法就更能理解了。

          记得30年前我给我的同学内科郭晋源教授在局部麻醉下实施甲状腺腺瘤切除术,在手术终了缝合皮肤的时候,我冒然和我的助手谈论一个病例。郭教授听到了,乃大声喊叫:“法祖,不要讲话,专心手术。”我立即回答:“”,不再讲话了。不少外科医生习惯的在手术间大声闲谈,这给尚清醒的病人听了,就是一种恶劣刺激,病人当然不敢提意见。因此,手术医生在手术时保持严肃、安静,是理所应当的。

          二十年前,我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眼科医院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双侧人工晶体置换术。手术前要我签字,当时我迟迟下不了笔。想一想,我自己是外科医生,平时在术前要病人签字,认为是一件常规例行的小事,但轮到我自己手术前要签字,就发生了一种恐惧感。这件事实充分说明了我们做医生的没有做到“想病人所想”。如何耐心地在手术前对病人做好解释,加强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是何等重要!

          30年前的一个星期天,我到汉口中山大道一家很大的国营钟表店去修理手表。前面坐了一个女同志,我说:老同志帮我看下我的手表吧。她看了看说零件坏了,我又让她帮我看下,她说没零件,就不理我了。没办法只好到对面的钟表店。我碰到一个男同志,他一样的问题一样的态度回答我,不理我。我没办法,看到旁边坐了个老先生是我的病人老胡,我就跑过去说:胡师傅,我手表有点问题,你帮我看下。后盖打开,螺丝一拧就好了,我高兴得很,我跟他说那几个人态度太不好,他对着我大笑说:算了算了,裘医生,这就跟你们医生看病一样的。我听了这话,禁不住有点面红耳赤,打了哈哈,道谢而别。几十年来,我一直记住了这句话,“还不是和你们医生看病一样吗?”这句话深深地启发了我,使我的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

            我从事外科工作已经67年了,在这67年中看到了,听到了不少在医疗工作中发生的差错,甚至事故。我姑且不谈这些差错和事故,愿意先谈谈上面提起的几件小事,因为这些小事是在城市或乡镇的每个医院、每个诊所、每日都会发生的。可能有的医护人员听到这些“小事”会付之一笑,认为不值一谈,但我觉得不应等闲视之。扪心自问,我在工作中有没有“无法修理,没有零件” 的态度和作风呢?我的答复是“肯定有的”。当然,医护人员的工作十分辛苦,绝大多数是在很好地为人民服务。但也应该承认,少数医护人员对病人态度坚硬,没有耐心,不愿倾听病人的诉说。在医院的门诊部,看到不少病人不远千里而来,他们抱着很大的希望,希望得到帮助,做出诊断,获得治疗。但是等到就诊时,有的医生却是三言两语,不做任何解释;有的甚至冷脸相对,训斥病人。让我们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您去商场买一件日用品,售货员的态度生硬,爱理不理,这是将心比心,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何况对待病人的健康问题要远远比买一件日用品来的重要。我们医护工作者在给病人看病、治病的时候,在思想上应该形成这样一个概念,只就是:假如坐在或躺在你面前的病人是你的亲人的话,你当如何?

90高龄的裘法祖医生坚持为病人看病

          三、如何做学问。

            做学问,就是怎样为人民多做出点贡献来。

            第一,要勤奋,要珍惜时间。 一个人在一生中要有些成就,取决于他的天赋和勤奋。所谓天赋就是说他对事业(例如医学事业)有较强的反应、理解和实践能力。但这个天赋如果不通过刻苦学习锻炼,不勤奋钻研实践,则有限的叹服也就很难获得发挥和成就。所以重要的关键是勤奋。而勤奋是完全掌握在你自己的脑和双手里的。天赋和勤奋的融合对每个人获得优异成就起着主导作用。最近,我在报刊上读到一篇有关珍惜时间的短文,文中说,要想知道一分钟的价值,去问问错过火车的人;要想知道一秒钟的价值,可以去问差一点出事故的人;要想知道千分之一秒的价值,可以问奥运得银牌的运动员。这就是我们一定要珍惜度过每一分钟!记得五年前在湖北某市召开全国外科学术会议期间,我们进行了半天的义诊。我检查了一个甲状腺肿的女病人,需要手术。这位女病人要求手术安排在周二,周三,周四。当时我很不理解,我就问她,她说她们那里的医生星期天要打一天麻将,星期一是没有工夫的,没精神的。星期五又要开始打麻将了。又开始不专心了。我听了大吃一惊,我想这种现象是少数的,但也可能有其普遍性。如何爱惜时间多读点书,对自己对病人都是很有益的。

            中科院的院士孙曼霁写了一首打油诗寄给我,词句是:人生百岁今日少,二十无知六十老;今年休闲百余日,三分生命梦中遥。这样算来,一个人实际上只有40年最好的时期,而每周有两天休息,加之春节、五一、十一的假日,确有百余日的休假;在加之每日需要8小时的睡眠,一个人一生能工作的时间实在太短了。中青年人确实要珍惜时间,想一想,一眨眼昨日的此时已到今天的现在,地球又转了一转了。

            第二,要打好基础,扩大知识面。 我一直提倡年轻医生毕业后的轮转制度,不要马上固定专业:专科是需要的,但毕业后立即专一科不好。也是在湖北省某市召开外科学术会议期间,获悉骨科中有年轻医生毕业后就专门搞脊柱,有的在脊柱外科中专门搞颈椎,甚至只管上面三个颈椎,这样显然不利于年轻医生的成长。人体各部分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种疾病,或多或少涉及整体,因此年轻医生要全面掌握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要知道基础是根基,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在宽广坚实的基础上才能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并进一步具有创新的能力。

            第三,要勤于思考,善于探索。 这就是年轻医生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再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想问题,从而求得答案,这样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索精神。现在先进的设备很多,如CT,MRI,B超等等,不少年轻的医生诊断疾病太依赖这些先进的设备,而忘记了进行最必要的体检。我的老师曾经说:医生有三种,看X片子就能分辨。不好的,马虎的医生,光看报告不看片子,第二种医生先看报告在看片子,最好的医生,先看片子再看报告。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的Pasteur曾经说过: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个头脑就是善于思考的头脑,准备随时接受新事物的头脑。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于1929年发现青霉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明“机遇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当他在进行葡萄球菌平皿培养时,观察到培养皿中靠近霉菌的一些葡萄球菌落都死了,她意思到这个现象可能具有重大的意义,就进行了深入研究,终于发现了青霉素,Fleming因此于1945年荣获诺贝尔医学奖。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曾经说过几句名言,他说: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手跟脑特别是医生,必须要好好合作。

            第四,做学问一定要严谨求实,注重科学道德。 近年我国医学事业发展需迅速,医学科研成果累累,但另方面一种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现象也出现在学术研究领域里。最近我阅读了不少篇对科研作风不够严谨的评论性文章,归纳出几种不正常的现象,例如:1、有的临床研究论文,虚报病例,虚构随访结果,对治疗效果任意夸大;2、有的论文行文草率,错别字很多,更缺少必要的统计学处理;3、有的论文方法和结果很简单,但结论则无限夸大,说是“先进”或“领先”;4、有的研究课题分解为诺干篇论文报道,且分别投入不同杂志发表;5、有的论文甚至剽窃他人的文稿,抄袭他人的表格和插图,但又不注明引自何处来元,侵犯了他人的知识产权。这种显现日益严重,迫切期待医学科研工作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要注意这种不良现象;更希望医学学科带头人,特别是研究生导师,对自己学生所作的科研工作和所写的论文,要详加审查和审阅,切忌浮躁,提倡实事求是,注重科学道德,树立正确的科学学风。

            我毕业到今天已经67年了,在这个长长的岁月里深深体会到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重要性。我由衷地期望年轻一代医生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一个优秀的好医生,一个杰出的科学家。

              最后我提出一句话:“做人要知足,做事要不知足,做学问要不知足,”愿与各位同学共勉之。

裘法祖与他的学生吴孟超院士(左),及吴孟超的学生王红阳院士(右)

          补记
            裘法祖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成绩卓然,殊荣无限,然而,他曾对大家说,“我一生获得了很多荣誉,但是最让我看中的,是当年国务院颁发的‘医学风范终身成就奖’”。直到2008年裘法祖逝世时,全国仅有3人获得了该项荣誉。
            裘法祖从18岁进入同济大学,其间曾有10年留学德国和在德国工作的经历。1945年当中国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德国时,裘法祖决定回国。就在回国的轮船上,一个乘客突然精神病发作,把另外一个乘客刺伤,肝脏破裂。在千钧一发之时,身着白西装、白皮鞋的留洋医生裘法祖,勇敢地站出来。虽然船上没有什么医疗设备,但是,凭着过硬的医学专才,裘法祖把那个伤员抢救过来了。一时间,裘法祖成为传奇人物。一下船很多记者和群众都围拢过来,很多医院负责人站在码头上,准备请裘法祖去,但他都没有答应,他径直回到了母校——同济大学。从此,裘法祖再未离开过同济。1952年,裘法祖、武忠弼等人,跟随同济医学院的其他前辈们,一同迁往武汉,白手起家,让“同济医学”的旗帜在鄂楚大地上高高飘扬。
            在武汉同济医科大学(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裘法祖的地位不言而喻。但就是这样的泰斗,至死都和夫人裘罗懿居住在50多平米的小房子里,学校曾经多次请求为其更换大一点的房子。但裘法祖总是说,还有很多人比我更需要房子,让给其他人吧。
            熟悉裘法祖的人都知道,他把他的夫人昵称为“妈妈”,关于他的爱情,已成为一个传奇。当年,裘法祖在德国留学毕业后,在柏林的一家医院做医生,医学院学生裘罗懿被裘法祖的风度所折服,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几年以后,裘罗懿不顾家人和政府的反对,毅然放弃德国国籍,选择了当时被纳粹分子视为劣等民族的中国人,裘罗懿是第一个嫁给中国人的德国人,当时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其加入中国籍。及到老年,裘夫人身体欠佳,裘法祖总是对其悉心照料,虽然裘法祖也腿脚不便,但为裘夫人端茶递水,事必躬亲,不忍佣人为之。呼其为“妈妈”,照顾如“囡囡”,人间大爱,感人至深。 
           

1949年1949年初裘法祖夫妇抱孩子与父亲合影   

       

      好一个“三知三乐”,加上裘法祖常说的“一二三四”: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这是他的人生信仰,是他的一生的精神追求。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外科医学界,裘法祖就是那个国王,那个心系苍生、济人济世的哲学王。今天,我们党要求党员干部要严格修身、严于律己、严以用权,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裘法祖院士,无疑正是这样的优秀党员代表。裘法祖是一面镜子、是一面旗帜、是一个标杆,我们同济人要自己觉向他看齐,把同济人的严实作风发扬光大!           

 

 

【人物简介】

      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浙江杭州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外科学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其刀法以精准见长,被医学界称为“裘氏刀法”,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