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流水线造房 跨越容积率损耗及造价高两道槛
东方网9月12日消息:宽敞明亮的厂房里,绿色油漆刷过的地面一尘不染;缓缓移动的流水线上,6米长、4米宽的钢筋网架在指定位置停下,巨大的漏斗开始均匀喷洒混凝土,网架很快被“淹没”,流水线继续前进……“把它送进库房蒸8个小时‘桑拿’,就可以直接拉到工地上用了。”一旁的工人操作流水线预制好一块水泥楼板,手上连个泥点都没有。
这里是年初刚投产的远大住宅工业集团上海公司预制构件生产工厂,虽然只有2条流水线和100个工人,但每年生产的构件能满足6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的需要。今年以来,随着《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陆续出台,上海的装配式建筑业进入了“快车道”。
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
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先由工厂预制部分构件,再将构件运到工地拼装成完整的建筑,原理和在流水线上生产汽车无异。和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建筑精度高,能避免墙体开裂、渗漏等传统建筑“通病”,此外还具有工期短、污染少、节约资源和劳动力等优点,被公认为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然而,去年远大住工上海公司刚成立时,其从外省总部带来的技术体系却在上海遭遇了“水土不服”。在它原来的体系中,装配式住宅的墙壁分两部分,内部是200毫米厚的承重剪力墙,外部是160毫米厚的外挂墙体。外挂墙体类似“三明治”,两层水泥夹一层保温材料。这种设计的保温性和安全性都不错,但根据上海的相关规定,会浪费约5%的容积率。“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这5%的损耗成了市场推广的‘拦路虎’。”公司董事长范毅说。
远大上海公司花了几个月,对原技术体系进行适应性改造,最终生产出“上海版”产品。新墙体将“三明治”中一片“面包”融入剪力墙,墙体厚度缩至300毫米,对容积率的损耗下降至2%,同时保温效果不受影响,剪力墙有效截面积也不变。
去年下半年,远大住工凭借新产品赢得了在上海的首个装配式商业住宅项目――金辉奉贤南桥馨苑项目,预计明年竣工;此后又陆续拿下临港职工宿舍等装配式公建项目,以及鹏欣智谷等装配式写字楼项目。
市场逐步打开的同时,远大住工又研发出了以“全预制剪力墙”为特点的第六代技术体系。这套技术可以将建筑预制率提高至70%乃至80%以上,而且工期更短、房屋质量更高。范毅说,“目前技术已经准备就绪,等10月相关标准出台后,年内会在上海启动一个用第六代技术建设的办公楼项目。”
10万平方米是“临界线”
装配式建筑造价比现浇建筑稍高,这是近年来上海推广装配式建筑面临的一大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设计源头就介入。
“起初有些建筑设计院对装配式建筑项目兴趣不大,因为一些现成的图集不能用,得花心思重新设计。”范毅说,但当《三年行动计划》出台,规定从2016年起外环以内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将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后,这些设计院一下子“热情”起来。利用这个机会,远大住工部分员工以“顾问”身份进驻合作的设计单位,帮助设计师从工业化生产角度完成设计。
远大住工华东设计院院长周冬玲告诉记者,装配式建筑每平方米造价要比现浇建筑贵200至500元,但如果使用适合拆分的设计方案和新技术体系,以建设预制率50%的项目为例,当建筑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造价就能和普通建筑基本持平。
今年以来,远大住工上海公司发展迅速,在沪承建项目的总建筑面积已接近百万平方米,并作为预制构件供应商,向万科、金辉、旭辉等多家开发商提供“口粮”。随着上海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未来市场对预制构件的需求将大增。对此,远大住工上海公司计划在明年春节后建起更大、更先进的工厂,拥有10条全自动柔性流水线,预期年产能可满足3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的需求,年产值可达2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