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胜强:创新引领的“多面手”

24.08.2016  18:39


  “我是比较传统的‘70后’,做工作都是根据组织的需要服从安排。”袁胜强说。而“组织”对这位“70”后副总工程师的“需要”就是:能带领技术团队解决复杂工程的技术难题,能在技术理论层面进行科技创新,还能深谙技术经营。
   技术全面并感恩回馈
  袁胜强1996年从同济大学道路交通工程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市政总院工作,1997年就担任了逸仙路高架、绕城高速公路的专业负责人,20年来,先后主持了沪芦、沪宁高速公路改扩建、中环线、嘉闵高架、宁波北环快速路、宁波机场快速路、杭州德胜路东段快速路、杭州彩虹快速路、深圳东部通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
  袁胜强擅长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设计,善于运用系统的思想解决问题,提出了“人·交通·环境·和谐”的设计理念,结合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提出采用交通均衡理论、资源供需平衡理论解决高速路和快速路的总体设计,总体方案具有“集约化用地、交通功能完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特点。
  “车子跳,上海到”,这是一句流传了多年的调侃话,是指上海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现象很严重。为解决这一困扰多年的难题,借助沪宁高速、沪杭高速改扩建契机,袁胜强带领团队积极开展科技攻关,大胆提出采用刚性复合地基、路基注浆、台阶加固等先进技术措施,控制新老高速公路的总沉降和差异沉降,彻底解决了上海高速公路桥头跳车现象。研究成果获得住建部和交通运输部的科技进步奖,也被行业及地方标准所采纳,大大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通过重大工程的锤炼,袁胜强不仅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更是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先后主持了8项科学研究,主持或参与了8项国家及地方标准编制,有5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或受理,主持或参与完成了4本专著,撰写20余篇学术论文。
  面对成绩和外界的赞赏,袁胜强依然低调而谦卑:“这主要感谢整个国家市政交通建设的大环境,我们技术人员才有了锻炼和施展的机会。”同时,袁胜强认为:上海市政总院这个大平台提供的机遇,业界前辈的指点,再加上个人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羽翼逐渐丰满的他,也开始反哺培育他的平台。他还兼任道桥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在一个平均年龄33岁、员工360多名的部门,已经成为“老法师”的袁胜强也积极培养年轻人。重大项目除了在项目策划、技术集成、技术难点上进行把控外,大胆地启用年轻设计人员担任设计负责人和专业负责人。“工作4~5年就做大型项目负责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袁胜强说,“我们年轻的工程师也不负众望,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另外,他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担任全国建设工程标准化设计委员会委员,在全国市政交通领域积极参与技术交流及专业培训。“上海市政总院历来讲求社会责任,作为副总工,我有义务代表总院为整个行业的发展出一份力。”袁胜强说。
   手段创新成为BIM专家
  早在20多年前,为提高设计效率,袁胜强就主持开发了道路设计软件RADS系统,目前在国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用户数量。
  近年来,国内外设计领域正在兴起使用BIM技术,但真正的BIM专业软件几乎是个空白,导致BIM推广应用效果不好。为攻克这一难题,在上海市政总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他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道路交通及市政管线工程的SMEDI-BIM软件。软件系统基于达索公司的3D Experiences,具有专业、快捷、高效的BIM   建模及数据管理能力,能把既有的其他计算及二维设计出图软件的功能集成于这个BIM   平台,还能对设计方案进行专业的评价。
  软件初步完成之际,便果断地将新技术推广到实际的项目:上海沿江通道工程、上海G320公路改扩建工程、宁波春晓大桥工程,借助于BIM技术,优化深化了设计及施工工艺,减少了工程风险,降低了工程造价,其中沿江通道工程成为上海市BIM技术应用示范项目。
  “BIM技术可以应用于从项目设计到施工和运维、数字化城市管理,直至项目彻底退出市场的全生命周期,值得不断探索和应用。”袁胜强说。(迟腾)
   袁胜强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工学硕士,管理学博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持重大工程2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工程设计及咨询奖、华夏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30余次,其中获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及咨询奖10次。曾获“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上海市重大工程立功竞赛个人记功”荣誉称号。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