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为“老同学”补办毕业礼 最早毕业于1937年

13.11.2014  13:31

   ■为何没领到毕业证?

  不少人当年因为正值新中国成立,忙于奔赴祖国各地参加新中国建设而错过领取证书的机会。

   ■现场感言

  91岁的蒋道福:毕业后去了北方,没能及时参加毕业典礼,没领到毕业证书。感谢母校细心保存,让我能在半个世纪后拿到这份珍贵的证书。

  89岁的陈金华:现在能拿着过去的毕业证书,不仅证明了我过去在大夏大学学习过,也是学校对我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认可。

   ■特别提醒

  华东师大档案馆馆长汤涛:将继续妥善保管尚未被领取的毕业证书,希望它们的主人或其后人有朝一日能前来领取。

  晨报日前报道华东师大约500张半个多世纪前的毕业证书等待主人领取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关注。昨天,华东师大档案馆为11位校友补办了一场迟到了近60年的“毕业典礼”及毕业证书补发仪式。

   9人年事已高委托亲友代领

  自华东师大档案馆公开了500份未领毕业证书名单后,馆长汤涛表示,目前已陆续接到了不下100通咨询电话,甚至有不少当年的毕业生领到证书但遗失了,前来咨询能否补办。在这批待领取的毕业证书中,学生多以福建、浙江、广东籍为主,最早毕业于1937年,最晚毕业于1951年。

  昨天上午,这场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毕业典礼在华东师大档案馆举行。除了陈金华、蒋道福这两位耄耋老人亲自前来外,还有9位毕业生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而委托亲友前来领取。

  巧合的是,91岁的蒋道福和89岁的陈金华同是教育系毕业,这对相隔半个多世纪重逢的老同学相互拍着对方的手,脸上是止不住的笑意,“我们当年一起上过选修课的!”蒋道福坐着轮椅由大女儿陪伴而来,连呼太巧了,“累是累了点,但是很高兴啊!

  当华东师大副校长范军为他们一一颁发毕业证书时,会场顿时安静下来。陈金华深深吸了一口气,等待这历史性的一刻。蒋道福在女儿的陪伴下,双手庄重地接过毕业证书。领取到证书后,蒋道福老人将证书摊在桌上,微笑而专注地凝视着上面的每一个字。而当听到父亲的名字“朱铁民”时,朱文耀连忙掏出相机请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帮忙拍照,记录下这特殊的时刻。

   参与新中国建设错过领证

  当年为什么没有来领毕业证书?这是许多人最想知道的。记者获悉,不少人当年是因为正值新中国成立,忙于奔赴祖国各地参加新中国建设而错过领取证书的机会。

  昨天,蒋道福老人告诉记者,自己毕业后去了北方,没能及时参加毕业典礼,故而没领到毕业证书,“感谢母校细心保存,让我能在半个世纪后拿到这份珍贵的证书”。而晨报此前报道过的陈金华老人回忆,“当时正值解放,一毕业就去参加了培训,集训完直接就分配到学校当老师,这期间也没用到毕业证书,就一直没想着要拿,现在能让我拿着过去的毕业证书,不仅仅证明了我过去在大夏大学学习过,也是学校对我毕生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种认可。

  当天现场,毕业生陆亮的女儿陆小伟从广州赶来为已逝世的老人领取毕业证书并发表感言:“从媒体上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为了领这份毕业证书特意去调取了父亲的资料档案,这才知道了父亲的很多经历,他是1944年考入经济系的,当时24岁,大学期间半工半读,在南京路的一家饭店任职,1948年毕业,因为正值解放,放弃了原本考研读博的打算,和朋友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与建设,错过了毕业典礼。

  同样,49届化学系的俞龙章由女儿俞燕平前来代领,“父亲在安徽,腿脚不便,所以由我代领,他年轻时曾去过学校两次想拿毕业证书,但不巧都没有人在,也就不了了之了,后来我那天在《新闻晨报》上看到了相关报道,上网一查,除了我父亲的名字,还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都是父亲之前常叫到家里来玩的朋友。后来跟父亲通了电话以后,就由我来代领。

  对于此次特别的毕业典礼,范军表示,为大夏、光华校友补办毕业证书颁发仪式,既是对前辈校友艰辛耕耘所获得丰收成果的认可,也意在传承优良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