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涂鸦放任还是严管?各方说法都有道理
图片说明:4月13日,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古镇新义村,游客观看法国艺术家柒先生创作的“江南版”涂鸦作品。
法国街头艺术家柒先生(Julien Malland)曾经在上海康定路拆迁房的废墟里留下涂鸦作品,成就了老建筑的“最后绝唱”。
前段时间,这些“名不正言不顺”的涂鸦作品在一夜之间被擦除。最近,柒先生又一次受邀来到上海,在枫泾古镇重现这些涂鸦。
如今,上海市中心老弄堂、小马路的“涂鸦墙”越来越多。这种街头创意的出现,也引来许多不同意见。市民和游客会为这些涂鸦的灵感和美感喝彩,忍不住拍照留念;城市管理者则出于安全、市容环境等更复杂的考虑,会对这些即兴作品皱眉头;而住在此地的居民,往往是喜忧参半……
孰是孰非,不妨听听各方意见。
弄堂添新景,有何不可
听说上次在静安老弄堂里作画的画家又在枫泾古镇新义村有了新作,市民蒋跃花了近300元打车前去观赏:“正好油菜花开,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景结合,很美好。”这不是蒋跃第一次为几幅涂鸦来一次“任性”的旅程:去年她曾经为了街头涂鸦飞去越南旅游。
“涂鸦跟一般的绘画不一样,它的载体是城市公共空间,好的涂鸦一定是记录着城市的共同记忆。”蒋跃认为,在上海老弄堂里适量涂鸦,非但不会破坏弄堂原有的风情,反而会增加现代感与艺术感,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甚至可以带动相应的产业。
喜欢街头艺术的市民吕小姐表示:艺术本身是自由挥洒的结晶,其本身也有优胜劣汰的过程,不必对出现的空间、内容进行过多的干预,“街头艺术跟市场经济一样,本身就有从无序到有序的自滤功能,只要不涉及违法,为何不能让艺术家大胆挥洒创意?”一些市民也认为,在弄堂等区域进行涂鸦,比挂口号式的宣传横幅更有魅力,能让老弄堂焕发青春活力。
针对老弄堂涂鸦可能引发的安全问题,市民向先生表示,当初静安区动迁基地出现艺术家涂鸦时,他曾到现场观看,确实有不少中老年人在废墟中走来走去、拍照摄像,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但他认为:“城市管理不能因噎废食,不能一封了之。为什么不能在这些已经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涂鸦场所,快速加装安全提示装置,设计参观线路,让志愿者引导进出?”
还有一些市民认为,以“安全”之名杜绝涂鸦进弄堂是一些政府部门“懒政”、“不动脑筋”的表现:“政府管理部门应该从服务的角度做好安全基础设施工作,协调好居民和参观者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政府、居民、参观者‘三赢’的局面。”
街头乱涂鸦,不能任性
对于街头涂鸦,不少人乐意接受有美感的创作,但不能忍受乱涂乱画。其实,美与丑只是判定街头涂鸦能否立足的标准之一,还有更多的因素值得考虑。
前一阵,康定路拆迁工地的涂鸦画作在网络上走红。许多摄影爱好者慕名前往,到了现场却失望地发现作品已不复存在。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直言不讳,是他们清除了涂鸦。做这个决定前,职能部门已了解清楚,这些作品是上海和法国艺术家的合作作品,花了不少心血才完成。但待拆迁工地存在安全隐患,如果参观的人多了,一旦有残壁断垣倒下砸到人,容易酿成安全事故。
街头创作不能任意而为。从城市管理者的角度来说,涂鸦作品能不能存在,要看它画在何种建筑物上,建筑物归属于谁。徐汇区新乐路上曾经有一面百米涂鸦艺术墙,是一家建筑设计工作室的创意,艺术家的初衷是用作品掩盖灰扑扑的墙面和狗皮膏药般的黑色小广告。但从创意到实现,过程其实很复杂。艺术家先要找街道和居委会商量,居委会又邀请区域单位、房管办、物业领导和居民代表一起协商、沟通,反复征求意见,得到广泛认可后,才诞生了涂鸦艺术墙。
公共场所的外墙立面不属于个人所有,要让其成为创作的载体,首先不能违反城市管理的规定,在发达国家也是这么做的。2003年洛杉矶开始禁止在公共场所涂鸦。2013年政府解除禁令,允许在商业区和工业区涂鸦,但艺术家须向市政府注册,并支付60美元的申请费,涂鸦作品不得包含商业信息,且必须保持至少两年,城市街区还可以申请“选择加入”。
上海也应借鉴这样的“有限管理”模式,规范涂鸦作品。如规定允许涂鸦的区域,对商业广告、低俗内容等设置“负面清单”。对于居民区里要不要存在涂鸦作品的问题,可以采取自治方式,让各方讨论参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