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行,旦财情” ——“何处是江南”通识游学课程结业仪式的我校举行

11.12.2019  09:41

12月7日下午,由复旦大学与上海财经大学合作举办的“何处是江南”通识游学课程结业仪式在上海财经大学英贤图书馆7楼学术报告厅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专家包括:“何处是江南”通识游学课程负责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何俊老师,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政治学系教授任军锋老师,上海财经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江晓东老师,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刘雅媛博士后以及来自苏州的园林工程师赵江华老师等。

经校通识教育中心的前期选拔,我校有17位同学与来自复旦大学的16位同学共同参与了本课程的学习。30余名同学分成四组,向点评专家汇报了各自的课程论文。第一组以龙门书院(上海中学前身)为例探索文化转型中的书院制度,书院继承理学传统,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顺应了中国由传统走向富强的过程;第二组以上海豫园为例,通过音乐与香薰的衬托,多感官地再现了上海豫园所代表的江南风物与园林文化;第三组以“上海与江南”为题,紧扣“区域经济格局”这一核心,逻辑严密地层层分析了江南与上海的关联;第四组则从江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过程切入,展望了当代传统文化的前景,给在座的评委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点评专家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的研究成果,并且就个别问题和学术研究方法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何俊教授鼓励同学们摆脱传统史学研究的话语结构,将历史放在今天更前沿的学术语境中思考;此外,他强调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在学术报告中聚焦问题、层层推进。赵江华老师从专业的“品园”角度,启发大家从文学的形态、文人的心态、文化的生态对江南文化进行全面的解构,同时强调应立足传统文化的根基进行创新。

何俊教授在总结时表示,虽然各组的学术含量有所不同,但都能体现出同学们在江南游学课程中的热情和感受。“通过这次通识游学课程,来自不同学科的同学得以一起思考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反映出了同学们对知识的探求。学会探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正通识教育的目标。

在结业仪式环节,同学们通过简短的纪念视频回顾了本次游学活动,重温了精彩的课堂、难忘的景致,感慨万千。上海财经大学学生代表孙浩洋同学以“学习的边境”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体会:“想知道何处是江南,第一步就是走进江南,去触摸。学习不仅是线性的推导过程,更需要身临其境的感知,如此才能拥有无限的想象力。“ 复旦大学学生代表黄宸同学称,此次游学活动将课堂与实景结合,通过交叉学科合作探讨,使他真正地读懂了江南水土与人文底蕴相互反哺之美。王嘉蕾同学感叹游学课程让她于西子湖畔亲眼目睹了江南人的诗意、收获友谊;范俊翔同学则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教师指导点拨等宝贵建议,期待通识课程日臻完善,服务更多学子。

校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江晓东老师在总结时首先对复旦通识中心提供的两校学子共享资源、建立友谊的机会表示感谢,并期望同学们通过学习、实践与思考,勇于探究事物规律、在对事物规律的探究中加深和拓展对世界的认知。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任军锋教授表示,本次通识游学课程希冀打破传统满堂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课程+实践把学生的灵性解放出来,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建言献策,让通识游学课程不断迭代优化,让学生的获得感越来越高。

  本次通识游学课程主要通过“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贯穿讲座、实地参访、小班研讨、文献阅读等环节,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将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并在文化交流和碰撞中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相对全面地了解江南文化的灿烂文明以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校通识教育中心从我校“培养健全人格,促进均衡发展”的通识教育理念出发,立足国情学习和中华优秀文化传承,首次尝试加入复旦游学课程“何处是江南——中华文明与江南文化”,为我校学生多渠道提供优质通识教育资源,探索社会实践类通识金课建设。本次游学课程共包含 9次集体活动、10个参访地点、2次小班研讨、7次专题讲座,历时一个多月,为同学们讲述了一段生动的中国故事。让我们期待未来将有更多同学参与到通识游学课程中,收获知识,收获友谊。

(供稿:康佳、常诚    供图:陈磊夫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9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