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学问·学派”论坛】行为金融学——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和实践

24.11.2017  17:32

11月22日晚,由上海财经大学科研处主办,共青团上海财经大学委员会、学生联合会共同承办的上财“学者·学问·学派”论坛第六期于创业学院一楼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论坛的主讲嘉宾为我校金融学讲席教授陆蓉。陆教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了近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对行为经济领域的垂青,让大家充分领略了行为金融学理论和实践的魅力。论坛主持人由金融学院金融分析师专业硕士生殷佳迪担任。来自校内外三百余名师生挤满了报告厅,许多同学席地而坐。

陆教授授课经验丰富,十分擅长用浅显的语言讲述晦涩的理论。90分钟的讲座信息量巨大,听众不仅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有了清晰把握,也对行为金融学实践有了切实感知。上至多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下至每个人投资决策的痛点,陆教授都能信手拈来。行为金融学领域的许多前沿研究、高深莫测的行为金融策略,似乎也不再离我们那么遥远。行为金融学就在陆教授的娓娓讲授中扎根到了每个人的心中。

首先,陆教授非常清晰地描绘了行为金融学的整体框架,她以“一棵大树”作类比,使听众了解了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地位关系,快速把握了这门学科的整体定位和最主要特征。紧接着,陆教授讲解道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心理偏差是导致投资决策错误的根本原因。心理学中的很多理论不容易理解,陆教授就通过案例来讲解。例如,通过现场测试的一个问题,听众就了解了什么是认知过程中的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Heuristic),大家发现,这种偏差竟然大量存在于现实生活和投资中,自己的决策错误原来是这样产生的。为了帮助大家了解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的“快·慢思考”理论,陆教授通过一个田野实验的前沿研究,揭示了这个理论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陆教授还将2002年和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提出的“前景理论”和“心理账户理论”应用于解释买入、卖出决策时的典型错误,这使大家充分意识到自己投资犯错的原因,对未来规避投资错误大有裨益。陆教授还讲解了“XX涨停敢死队”等利用投资者心理偏差的典型交易策略。

在行为金融的实践应用方面,陆教授以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hiller)的理论来讲解行为金融学在大盘可预测性方面的研究结果。不仅为大家找到了择时的依据,也让大家明确了大盘可预测的适用前提和条件。陆教授还将这一理论用于中国股票市场大盘的预测,使听众切实感受到理论的魅力。行为金融学的实践应用不仅体现在大盘的预测上,而且体现在具体的投资组合构建中。原来,打败市场的交易策略真的是存在的!陆教授不仅带领大家领略了行为金融的经典交易策略,还提供了了解最新交易策略的途径。陆教授为同学们推荐了与交易策略相关的一系列阅读资料,其所在团队的微信公众号“金融学前沿论文速递”也有该领域的专题研究。

陆教授的讲座激发了听众对行为金融学的浓厚兴趣。互动交流又持续了近1个小时,大家就量化投资策略的应用、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的冲突、量价关系、组合构建中的问题等踊跃提问。陆教授又给大家补充讲解了几个行为金融学理论,不仅回应了这些问题,还展现了她对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融会贯通。讲座在意犹未尽的热烈讨论中完美收官。

上财“学者·学问·学派”论坛系专为我校学者讲授和传播其所做学问的论坛,旨在提升上财学者与师生就学科学问进行研讨和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加强认知和思想碰撞,推动在相关学科领域上财学派的形成。陆蓉教授凭借深厚的学术功底、缜密的逻辑思维及丰富的实务经验,展现了上财学者在“行为金融学”领域的独特魅力。


(供稿:李爽   供图:赵赫  编审:张勃欣  收稿日期:2017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