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融合,让特色小镇承载百姓幸福生活

20.12.2017  03:39

  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不仅需要大城繁华,也需要小镇美丽。建设特色小镇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发展的需要。生产、生活、生态是特色小镇的三个维度空间,不可缺一,这也是特色小镇区别于产业园区、建制镇、乡村建设、房地产的根本所在。

    日前,在“吴根越角”的金山区枫泾古镇一座三进三出的古宅院内,上海现有9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相关领导汇聚一堂,以“选择与突破·创新发展之路”为主题,畅所欲言式的研讨,按照“三个导向”,共同交流特色小镇发展过程中各方的需求和所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特色小镇的突破之道。(如图)

  活动现场,上海前滩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员何万篷,第二批特色小镇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济邦投资董事长张燎带来了他们对于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解和思考。浙江云栖小镇管委会党委副书记汪楠分享了云栖小镇做强特色小镇的经验。上海9个特色小镇领导交流探讨了对于小镇发展路径的思考,并最终形成了上海特色小镇发展的《枫泾共识》。

  2016年,上海市政府制定了《上海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培育一批产业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绿色生态宜居的特色小镇,使之成为上海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载体。目前,上海市有枫泾镇、朱家角镇、车墩镇、罗泾镇、安亭镇、庄行镇、吴泾镇、新场镇、东平镇9座小镇入选了住建部公布的特色小镇名单。

  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金山区枫泾镇是上海首批特色小镇之一。枫泾镇党委书记张斌在会上分享了近年来在特色小镇建设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建设特色小镇是时代的选择,是发展的需要。”他表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乡村振兴和城镇协调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城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布局,全力打造“上海版”特色小镇,让特色小镇承载起人们幸福的生活和工作。

  提到特色小镇与房地产的关系,张斌认为:“特色小镇的本质是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有机融合,生产、生活、生态是特色小镇的三个维度空间,不可缺一。这也是特色小镇区别于产业园区、建制镇、乡村建设、房地产的根本所在。”据悉,目前枫泾正以现有资源为基础,以“古镇、产业、社区、乡村”四大更新为内涵,推动实现存量资源的改造改善、转型升级、功能完善和环境优化,从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令人向往的江南“美丽小镇”。同时,响应国家“双创”的号召,枫泾提出了“众创+小镇”的特色发展之路,充分利用上海大都市科创资源的集聚和辐射效应,融合“科创、文创、农创”众创于一体,为创业者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不断激发小镇创新创业活力。

  奉贤区庄行镇是上海市唯一的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镇,拥有3个万亩水稻示范带,本地品牌“润庄”、“庄原”大米闻名沪上。2016年11月,庄行镇入选住建部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在一个新型的城镇联动发展的宏大格局中,奉贤区把农艺公园作为一个特有载体和平台。“以‘原生态、原风貌、原住民’为核心,集生产、生活、生态、文化、艺术为一体的农艺特色生态环境将成为庄行的新注脚。”庄行镇党委书记盛梅娟说。

  何万篷认为,特色小镇建设可以学习“波兹曼”模式。即通过特色小镇的景观资源和城市级的公共服务,把流动人口就地转化为创业创新人口,从而使“有风景的地方兴起新经济”。“国内最典型的就是杭州的城西科技创新走廊,30公里长、绵延300平方公里,由两个科技城和若干个特色产业小镇,将‘有风景的地方兴起新经济’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何万篷说。同时,他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实现路径提出了“引流留转”四个关键词,“”指的是吸引人才;“”指的是流量经济;“”指的是留住产业,以流量促进停留;“”指的是转化消费、转化人口属性,把原来的流动型的人口转化为常驻型的创业人口。

  当天,9个国家级特色小镇在交流过后还形成上海特色小镇发展的六点共识:特色小镇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全域更新,全方位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让百姓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特色小镇建设,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尊重现有的小镇历史风貌和乡村肌理,注重传统文化和小镇精神的传承,不推倒重来、不贪大求全、不另起炉灶;特色小镇建设,要始终注重“特色”建设,比如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风貌等,不能“互相山寨”、不能“千镇一面”;特色小镇建设,要主动承接中心城区功能转移,主动参与大都市群的功能分工,既要发挥好“”与“”之间的节点功能,也要处理好与周边小城镇群落的有机联动关系;特色小镇建设,要注重打好“底色”,那就是要达成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融合,把“三生”空间融为一体,打造新型社区空间,能够承载百姓的幸福生活和工作;特色小镇建设,要避免陷入“圈镇造特”运动、避免“依样画葫芦”,而要尊重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律,创造条件让其“自然生长”。

        记者 杨清悦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