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发展,用“绿色”设施扮靓沪郊“大地”
上海市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案例系列报道❺
在互联网时代,智能制造的概念已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并受到高度关注。
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全产业链正在发生“裂变”,上海都市现代农业的智能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也随之有了显著提升。作为一种创新理念,“智能化”渐渐被引用到现代农业发展之中,成为一些农业龙头企业跃跃欲试、提升综合竞争实力的一个关键词。
【模式】
智能设施为现代农业保驾护航
设施农业是指在人工设施保护条件下,通过工程技术手段为生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以达到高产优质生产目的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传统的现代化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耗能的产业,对环境并不友好。从发达国家来看,高投入常规现代农业已暴露出一系列问题,而且无一不与高投入大规模单一经营的农作方式直接相关。因此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积极研究生态循环型设施农业新技术并加以示范。
“虽然崇明基地只有220亩土地,但我们结合了现代化玻璃温室种植蔬菜和铁皮石斛、塑料大棚蔬菜土壤栽培、露地蔬菜和果树有机栽培、水稻、蓄水池养鱼、鱼菜共生、林下养鸡养羊等,实现优质生产和生态平衡的目标。”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国祥介绍,公司通过雨水回收、鱼菜共生技术、营养液回收消毒利用和串级利用技术(温室废弃营养液利用到大田作物中),实现了水、肥的高效利用。“生产1公斤黄瓜耗水量仅13升。”丁国祥说道。与一般专业化生产模式不同的是,都市绿色崇明基地温室内采用多种类、多茬口种植模式,大大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栽培基质可以得到充分循环利用:番茄种完种黄瓜,黄瓜种完种西瓜,西瓜种完种茄子,茄子种完种小桔瓜(一种小型南瓜),小桔瓜种完种甜瓜,种完果菜的“废弃”岩棉块和岩棉条种植鸡毛菜,只浇清水、不用上肥,不用农药,最后可将“干净”的废弃岩棉切成块作为家庭园艺的基质和花泥,实现综合利用。此外,温室里还使用了蓄能型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太阳能发电、LED灯补光等节能装备,保证了地下水100%回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节能50%以上,运行成本低于燃煤。
去年2月,在冰封雪覆、寒风凛冽的南极大陆,第一座全透光温室也在都市绿色工程公司的设计下诞生。一直以来,南极考察站的新鲜蔬菜供给十分困难,为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上海都市绿色工程有限公司、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向科技部申报了“南极极端环境温室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公司通过利用现代温室和种植技术,在密闭和隔离空间中,营造适合蔬菜生长的环境,部分解决考察站的新鲜蔬菜供给问题,有效改善考察队员的饮食健康,并且符合南极条约关于防止外来物种的政策规定。
有了这片6米见方的迷你绿洲,土生土长的“南极蔬菜”不仅能端上科考人员的餐桌,还能为他们在白茫茫世界中带来惬意与愉悦。丁国祥介绍,这座“上海制造”的温室大面积采光材料并非玻璃,而是用于制造飞机舷窗的中空透明塑料板,透光率超过90%,保温性能好,扛得住暴风雪。极昼期间,温室利用自然光使蔬菜生长;极夜期间,则用LED灯光实现植物的光合作用。
【访谈】
园艺变工艺,育成世界级组培苗名牌
从克隆国际优质品种,到参与一些国际大公司的新品研发;从在孙桥(老港)种源基地创建了全球第一个组培苗4.0农业工厂,到建起了大规模工厂化克隆种苗的生产管理体系,“大地种苗”创始人袁文辉和他的团队通过多年努力,将园艺变成为一个工艺,育成了世界级组培苗名牌,让“大地种苗”在国际市场舞台上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
记者:大地种苗公司是从做非洲菊组培苗发展起来的,当时为何会选择这个项目?
袁文辉:我从小对花卉植物感兴趣。1992年,从上师大生物系毕业后,我就在南汇航头注册成立大地种苗有限公司,由此踏上创业旅程,主要从事组培苗生产暨植物克隆。记得当年,我投资4万元,从一亩地、三间房里开始给自己“造梦”,这就是大地种苗起步时的原始记录。在我看来,要发展花卉行业,必须从种苗起步,而且我相信,我们也能做到像荷兰那样。毕业以后,我当过一段时间老师,但总是难以割舍从小的梦想。最初建立组培室,也是因为我国组培技术是先进的,但产业还是落后的。我在想,组培室花卉生产标准化的第一步,集约化强,应该能赚钱。
记者:据我了解,以前大地种苗公司主要以出口为主,近年在国内开拓上下工夫,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部署?
袁文辉:记得当时创业时,我的手上只有一个种苗品种,即满天星。后来,我一边与全国各地农户进行广泛交流,一边频频参加国际花展,通过与荷兰、以色列、美国等一些国际权威公司巨头零距离接触为自己广交人脉。公司发展前期主要与国外的企业合作,引进品种,为他们生产种苗然后返销,慢慢的资本开始积累起来。中国花卉市场这几年发展很快,作为本土企业当然要一马当先,把属于自己的品种研发出来。中国的花卉市场要想并入世界市场,必须遵守国际规则,尊重知识产权。
记者:您是如何将“大地种苗”打造成国内最大的花卉组培苗种质资源库的?
袁文辉:从1998年起,“大地种苗”已开始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2006年,“大地种苗”的组培技术在国内更是一路领先,并逐渐跻身国际前沿。现在,全世界育种公司的优良品种在大地种苗组培工厂里几乎全都能找到。我们里面既有全球最好的各国育种品种,也有自主生产、在全世界领先的当家育种品种。
其实,“大地种苗”就如同是一个植物试管婴儿工厂,里面工作人员就像一个个植物“妇产科医生”,凡植物“养不出小孩”时都能找“大地种苗”来解决,因为“大地种苗”是通过克隆来生产种苗而非繁殖,因而决不会有植物变异的状况出现。在“大地种苗”组培工厂里,既有荷兰、以色列、美国、日本等国育种公司的种质资源,同时也有属于自己的杂交育种品种,且育种类有100多个,其中有的一个种类里即含有2000多个品种,而且都是当今全球最先进的种子种苗。
记者:大地种苗公司已成为国内市场上唯一拥有荷兰育种公司授权的非洲菊经销商。未来,公司还将如何进一步发展?
袁文辉:为了能随时掌握世界最新发展动态,我每年都会花大半年时间去国外进行市场考察,探摸世界最新市场行情、掌握全球最前沿高端技术、不断寻找新的市场空间,以不断完善自己的经营理念与管理体系。我先后去往日本、美国及欧洲多国,一步步使得“大地种苗”在国际上的品牌声誉不断提升。
举个例子,国外有些大客户在企业发生结构性调整即合并后,依然能将“大地种苗”的订单保留下来,与“大地种苗”继续保持原有的业务关系。而有些老客户则十分乐意为“大地种苗”充当“红娘”,将新客户业务不断介绍给“大地种苗”,像滚雪球一般让“大地种苗”不断接到新的“口碑订单”,这样就形成了一根良好的“口碑链”。
【现场】
植物种植工厂,“农业4.0”在这里腾飞
大地智能化种苗产业园坐落于孙桥(老港)种源基地,这里,一个18公顷的玻璃温室拔地而起。记者看到,涵盖种苗生产操作环节、栽培环节、低温贮存环节、种苗商品化处理环节、自动物流配送环节的全自动化生产装备系统的智能工厂已初露端倪,该项目先后突破了雨季雨水倒灌、温室雨水流向及防漏设计、组培工厂地坪防潮及空气净化设计等技术难点。产业园的建设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现代农业4.0工厂建设,探索和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宝贵的经验和做法。据悉,项目全部建成之后,商品种苗年生产能力将达到1.2亿株,并形成一个以自动化作业、信息化管理、精准化调控、高效化生产为目标的智能化种苗产业园区,实现种苗生产全过程集约化、工厂化及多学科边缘杂交学术的技术融合。
上海大地园艺种苗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文辉告诉记者,植物种植工厂的硬件设备来自欧美国家,而核心控制系统则由北京一家农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设计完成。整套设备集成以及软件设计等核心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袁文辉告诉记者,植物种植工厂代表了当今现代农业的国际一流水平,堪称农业的“工业4.0”。全部投产后,不仅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将极大节约人力成本。“比如一个上千平方米的种植工厂车间只需要5至6个操作工人。”袁文辉解释说,“所谓农业4.0就是以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云计算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自动化)农业之后进步到更高阶段的产物。现代农业4.0采用现代化工业生产方式和自动化控制系统,将世界最先进的种植技术、结合大数据分析,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实现农产品全程追溯,使农业生产更具有“智慧”,从而生产出高效、安全、绿色的农产品。”
据介绍,大地智能化种苗产业园还有一大功能,那就是扶持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周围农民增收。产业园可为当地直接提供300个从事生产与管理的就业机会,有力带动周边农户积极开展育苗种植生产和从事种苗繁育以及相关行业,提供高产值的种苗产品,拓宽当地农民的增收渠道。产业园还将针对上海地区草莓商品苗紧缺问题,创建原原种、原种、商品苗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以解决当前苗差质劣的困扰。该项目完成之后,凭借脱毒组培苗规模化生产体系,可为全国各地定点定量生产合格的脱毒商品苗和原种苗,以弥补市场上约一亿株草莓种苗需求量的空白,由此而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记者 欧阳蕾昵 杨清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