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桥枢纽总设计师:工期短要求高 曾一一研究56种换乘方式
图片说明:郭建祥和他的团队完成了多个申城大型交通枢纽的设计。
东方网记者张海盈8月3日报道:在建设领域,"中国制造"的速度、质量世界闻名,然而你可能并不知道,随着"中国设计"的崛起,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团队成为了国内建设工程的首选。郭建祥和他的团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从上海浦东机场二号航站楼到虹桥枢纽,郭建祥带领着他的团队完成了多个申城大型交通枢纽的建设,为人们来往上海的便利出行贡献自己的心力。
"用户体验"至上:为乘客曾与客户争执
郭建祥,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建筑师。1987年从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毕业进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主持设计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T2航站楼获全国优秀工程设计金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获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建筑工程一等奖。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郭建祥却并不特别以这些荣誉为傲,熟悉他的同事告诉记者,在郭建祥心中,用户的口碑才是他最看重的,"用户体验至上"对他来说就是贯穿在每一个设计项目中的"主线",他最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不能只追求外观的标新立异,能带给乘客更好服务的功能性就是最大的标志性。"
近年来,郭建祥和他的团队承接了上海以及不少国内大型交通枢纽的设计项目,在设计过程中,他常常从乘客的角度出发,化复杂为简单,最大程度提升建筑的服务功能。到过虹桥枢纽的乘客都能感受到,虽然地铁车站大厅位于地下9米深,但仍能感受到自然的光线,这不光是从绿色节能的角度出发的设计,更是为了让乘客有种亲和、清新的感觉。同样在虹桥枢纽,为了乘客的换乘方便,郭建祥和他的团队认真研究了可能的56种换乘方式,并为其中最常用的16种设计了最便捷的通行路线。用郭建祥的话来说,就是"在这样一个巨无霸建筑里,乘客能够第一时间找到目的地,同时能有一种愉悦、轻松的感觉。"
当然,这样的"以人为本"是需要付出一定代价的,往往会与客户的初衷有矛盾。比如为了保证过道宽度能够在极端情况下容纳大客流,就必须牺牲部分商铺的空间;比如建筑内显眼空间究竟是给标识系统还是留给商业广告;又比如自动步道扶梯能大大方便乘客出行,但相应地管理成本就会提高不少。遇到这种情况,郭建祥都会与客户据理力争,但他也并非一味只知道"蛮干",凭借其诚意与经验,他总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说服客户,尽可能地平衡好几方面的关系,做到项目设计方案的总体最优。当被问到沟通的秘诀时,郭建祥笑笑说,"也没啥,就是将心比心"。
敢揽"瓷器活"的行业领头羊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T2航站楼是首个由中国本土建筑师全过程原创设计的顶级机场项目,作为项目的设计总承包,郭建祥和他的团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在T1航站楼设计建设过程中,他们还只是配合国外设计公司负责前期咨询和后期施工设计。
"当时浦东机场T2航站楼设计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功能上要超越T1的不少局限满足新的需求,但根据原来的设想,造型上又必须与T1形成对称的格局",郭建祥回忆说,当时他和他的团队几乎天天开会,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协调10多家中外设计机构共同完成许多子项目的细化设计。
最终,呈现在众人面前的浦东机场T2航站楼以连续的波浪形屋面造型,与T1海鸥展翅欲飞的造型相互呼应,虽不对称却浑然一体,而内部的设计更在T1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充足的采光、天然木色饰纹的装点让T2显得更加温暖明亮。在功能的创新和绿色环保等更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同期国外团队的设计作品。
郭建祥至今还记得,当年选择他们团队做项目设计总承包时,客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也许我们选择国外团队会更稳妥,我们个人也可以少承担些风险,但中国的建筑师会失去一次难得的机会。"时隔几年,当郭建祥听到负责T1主设计的国外公司对于T2航站楼设计的肯定后,也格外高兴,更觉得没有辜负当时客户的这一选择。
对郭建祥和他的团队来说,敢于揽"瓷器活"的底气和本领就是从这样一次次的"实战"中积累而来,在这一过程中,他也坚持把项目与科研相结合。在有着"功能最复杂、设计施工周期最短、技术和现场组织管理要求最高"诸多之最的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设计中,郭建祥针对设计难题,设立了防灾反恐、结构设计、交通换乘、绿色节能等多个领域的科研课题,在成功完成设计的同时,积累了厚厚一叠的科研理论资料,把一项项设计建设标准做成了行业内的"教科书"。
而随着虹桥机场T1改造工程、浦东机场三期工程的陆续开工及提上建设日程,郭建祥还将带领他的团队继续新的征程。在他看来,中国设计团队要学会用国际化视野,在设计上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属于自己的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