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储小区探索熟人社会之路 公开自己的职业及住址

24.02.2016  09:08
长宁虹储小区的橱窗内公布有“达人”邻居的职业及住址信息 - 新浪上海
来源: n.sinaimg.cn
长宁虹储小区的橱窗内公布有“达人”邻居的职业及住址信息

  晨报记者 李 芹

  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现任职务、专业特长……如果让你在小区里公布这些信息?你愿意吗?你敢吗?

  这些原本该是居民最重要的隐私信息,在长宁虹储小区这个有着30多年房龄的老小区,却被当作社区自治的一个重要环节,牛气地公开张贴在小区橱窗内。

  是什么让虹储小区有了这份底气?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了虹储小区一探究竟。

   个人信息橱窗定期更换

  “我是某某,某号501室,我在交通银行工作,有理财方面的疑问可以找我”;“我是某某,某号402室,我在某某公司任IT主管,有计算机方面的问题不要客气”;“我是某某,某号203室,30年资深律师,愿为您解答法律上的疑惑……

  在虹储小区,记者见到了这堵信息墙。四人一行、两人一列,配有照片,仔细地罗列了居民的所长、住所和服务单位,还有各自的服务承诺。就在这份个人信息旁边,还有一份今年2月虹储文明巡逻志愿者的名单,上面也是清清楚楚地罗列着每一个时间段由几号几室的某某某负责巡逻。

  居民告诉记者,这两个表格里的人其实都是小区里的志愿者。信息墙上公开的信息以学有所长的中青年居多,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问题,居民基本上都能按图索骥地找人咨询。“像我们这样没什么特长的一般人想上还不能上。”而巡逻志愿者多是赋闲在家的退休一族,遇到有些人家中有事或临时忘记巡逻了,按照这张表格,可以第一时间到家里找到人,如果对方确实有事脱不开身,还有机动志愿者可以马上就位。

   亲密到可相互交钥匙

  家住48号的张先生和11号的王奶奶就是结缘于信息墙。

  11号王奶奶家孙辈的功课无人辅导,王奶奶便找到了48号的张先生家。一来二去的辅导让两家人熟识起来,王奶奶主动承担了张家孩子的接送问题,解决了张家双职工的最大难题。

  如今,两家人俨然亲如家人。张家人出门旅游,就把钥匙交给王奶奶保管; 王奶奶每天会上门给张家通风开窗,简单打扫。无论张家人出门旅游多久,只要回到家,家里总是干净整洁。而王奶奶家有个什么解决不了的麻烦事,也总会想到与张家商量商量。

  某号301和302两家人的感情也是非同一般。302的王老师是一名单亲妈妈,独自带着孩子生活。一次突发疾病走不了路,301的吴师傅帮着照顾孩子,吴师傅的老婆则帮着护理王老师。等王老师病愈之后,便帮着辅导吴师傅孩子的功课。如今,王老师已经搬离虹储小区,但依然会定期回来看望吴师傅一家。

   居民感觉上榜是被肯定

  自己经营一家公司的许红磊就是众多热心居民中的一员,他2008年搬进虹储小区。当时,带他看房的中介介绍说虹储小区是全国文明小区,当时他并未留意,只觉疑惑为什么同样的面积,虹储小区要比同地段的其他小区的房价高出不少。走进小区后,发现小区内环境干净整洁,管理有序,和印象中的老公房相去甚远,于是当场落定。

  等到搬入小区,他发现虹储小区的房价是有底气支撑的。就拿老小区最头疼的停车难问题来说,居委会想出了绿化上墙的招数,空地一部分用来增加停车位,一部分用作居民健身和休息场所。

  “正因为看到居委会的工作水平和能力,所以对他们十分信任。”许红磊表示,早在信息上墙之前,邻居彼此之间都已经非常熟悉,所以也没有什么顾虑,居民还会特地到墙上去看一看有没有熟人,好像信息能够被张贴在橱窗里是一种肯定与鼓励。

  东华大学的邱老师也是志愿者队伍中的“老人”,从一开始租在小区,到最后买房入住。最近,她还在筹划为独居的老母亲置换一套房子,方便她就近照顾。在她的影响下,东华大学不少年轻教师都将虹储小区作为租赁或买房的首选。浏览信息墙上的名单,东华大学的老师足足有五六名之多。

   前后约有200名志愿者

  全国人大代表、长宁区虹储居委会党总支书记朱国萍给记者提供了这样几组数据:虹储小区共有居民1200多户,居民3000多名。其中,固定的居民志愿者约有800多名。社区巡逻、纠纷调解、服务维修……几乎都有这些志愿者的身影,而那些在橱窗中张贴出个人信息的基本都是学有所长的年轻人。

  公开橱窗的容量有限,居民志愿者储备库里的人源源不断增加,加上一些居民的搬出或者搬入,橱窗里的个人信息一年也要换上个四五次。到目前为止,前后约有近200名志愿者信息上墙。

  这些志愿者,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成为了社区自治的中坚力量。可是,正如罗马不是一天造就的,能让居民以这样的热情参与到社区自治、为社区服务也不是一日之功。

  最初,居委会将目光锁定在楼组之间。虹储小区内多是一梯三户的六层居民楼,每栋楼组共有18户人家。得益于居委会多年来的工作,邻里之间彼此就算不熟络,也能点个头问声好。于是,先动员楼组里面的能人与热心人,从各自居住的楼组率先公开信息。慢慢地,大家有了意识,也体会到了信息公开带来的好处,于是,不用居委会上门做工作,就会有居民自发地参与其中。

  “我们常说创新社会治理,其实我们居住的小区离不开居住其中的每一名居民。居民当中藏龙卧虎的能人不少,如果能发动他们的力量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社区自治之路就有了扎实的基础。”朱国萍表示,正是出于这样的考量,虹储居委会这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两个问题的探索——社区干部能否叫得动居民?能否粘得住居民?

  朱国萍表示,只有居民对社区干部有了信任,处出了感情,对于社区建设自然也愿意出力。长期以往,社区建设得更好,居民居住得会更舒心,自然会成为一个良性循环。

  那么有没有考虑过将志愿者登记造册,居民如果有需要,到居委会来翻阅查询、再行联系?

  对此,朱国萍表示,社区自治的主体应该是居民,如果什么流程都要经过居委会过一手,就背离了“自治”的最初含义。现代社会,技术发达,可人们却常常会产生疏离感。“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我们的社会管理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如果说小区是社会管理的‘神经末梢’,想要血脉畅通,我们的居民自治组织还需要想方设法培养深厚的人脉,通过互助合作的自主管理,形成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更何况我们还有自治的小区公约,依规依约,自己管好家门口的事。这样的社区生活才会幸福快乐。

  当然,除了这一套志愿者的社区自治模式,虹储小区也有自己的一套奖励机制。比如,虹储小区有62栋楼,每幢楼门口都有星级挂牌,五星楼栋的居民在各方面都享有优先权——优先参与街道社区各项活动,享受便民服务……在这样一种居民自治的积极氛围中,居民都愿为社区发展尽心尽力,不甘居人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