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失明少女小玉珍汇报演出 《一个妈妈的女儿》令全场动容

27.06.2017  17:23

  尽管她刚出生就失去了光明,她却说“我最喜欢红色”。昨天(6月27日),藏族失明少女德庆玉珍作为上海音乐学院一名特殊学生,登上贺绿汀音乐厅的舞台举办汇报演出,与义务带教她3年的女高音歌唱家、上音声歌系教授于丽红手挽着手,一同唱起《一个妈妈的女儿》,令全场动容。3年前的那个秋天,当小玉珍第一次走进琴房唱同一首歌,把于丽红和她的学生们都唱哭了。

  那时,这个16岁盲童,唱着清扬的藏族牧歌,从藏北高原到上海寻梦。沪上名医名师为她爱心接力,尽管没能圆复明之梦,却开启了她歌唱的圆梦之旅。如今,小玉珍有望进入上音附中就读,走上专业培养之路。

   独特的手把手“摸索”教学

  安多草原上,小玉珍生下7天便高烧不止,连续病了3个月,不幸双目失明。“如果我能看得见,就能轻易地分辨白天黑夜,就能准确地在人群中牵住你的手……”一位失明歌手创作的《我是你的眼》成了小玉珍的名曲。她曾用这首歌,感恩玉佛禅寺接济她来沪的慈善之举,感激九院眼科名医为她做眼球整形修复,也感谢市盲童学校招她入读初中……

  继承60年来为国家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这一传统,上音接收了这名少数民族盲生,于丽红教授像“妈妈导师”那样帮助她进修声乐。于丽红与小玉珍摸索出了独特的教学方式,那便是真正手把手的“摸索”。“老师,你怎么比我想象中胖啊?”“老师,你的眼睛好大,嘴也好大啊!”小玉珍摸着老师的腰腹丹田,摸着老师的嘴角开合、下巴张弛,这样她才有了“气韵生动”的真实触感。

  每周五几乎雷打不动,小玉珍被从盲校接往上音上课。教学楼小琴房里,于丽红一边请学生弹琴伴奏,一边抚着小玉珍的小手,贴在自己身上各个部位,让她感受运气发声。有时,两人的手又叠放在小玉珍身上,再一次切肤感受。“来,肩膀放松,漂亮!”“吸气、顶气,一直顶、不准漏。”“虚了,要实,再来!

   唱进新音区歌声也更开阔

  从前,小玉珍只是从录音带中自学歌唱。尽管上天关闭了她的双眼,却打开了她的歌喉,带来了清越的天然嗓音。

  于丽红教授擅长民族唱法,她深知绝不能改变玉珍歌声的原生态和民族风,但又必须用专业技法、按歌手标准,让她苦练唱功、扩大音域。通常,一个科班出身的声乐专业学生,要学5年才毕业。有时为了升高一个“半音”,就要练上一年。

  边弹边唱,于丽红带着小玉珍不断向上突破,让她接受一系列的音乐肌肉训练,每一块相关肌肉都参与在歌声中,形成一种惯性,变为一种自然。渐渐地,小玉珍唱进了新的音区。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玉珍的个性从腼腆到放得开,嗓音条件也今非昔比。于丽红自信地说,小玉珍学会了科学用嗓,可以健康而长久地纵情歌唱了。她坦言,尽管有各方爱心人士为小玉珍出学费,但她愿意将这些钱用在为她日后出专辑方面。

  14首曲目组成的音乐会上,从藏族民歌《牧歌》《檀香叶》,到《北京的金山上》《爱的奉献》,与小玉珍联袂演出的于丽红评价,在真声更多的藏歌“原味”中,小玉珍又适当地混声,进步成长了许多。上音教授常留柱表示,小玉珍的歌声融合民族和美声唱法,从孩童般变得更开阔。

   让更多小伙伴一圆歌唱梦

  于丽红要带教十几名本科生、研究生,琴房门口贴的课表排得满满的,而小玉珍也成了“于家军”的一员。从学习到生活,学校统战部牵头组织了一支师生爱心团队,关心帮助小玉珍饮食起居方方面面。“于家军”的学姐们都是主力成员,陪伴小玉珍度过每一个“音乐周末”。

  上音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表示,上音培养特殊学生,正是1956年创办民族班以来的传统传承和使命担当。就在上个世纪,上音民族声乐教育家、民族声乐专业创始人之一王品素教授,悉心栽培来自西藏的少数民族学生才旦卓玛。迄今一甲子,上音共为36个民族、4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培养出近千名优秀艺术人才。

  小玉珍更希望,在今后3年学有所成,成为音乐小老师并回到西藏,让更多有好嗓子的小伙伴一圆歌唱梦。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