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蒋国兴:“海派”陶瓷艺术家的上海情怀

06.03.2017  07:02

  原标题:一个“海派”陶瓷艺术家的上海情怀

资料照片

  东方网3月6日消息:据《劳动报》报道,蒋国兴出生于“中国陶都”宜兴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浸淫在紫砂清韵中长大,对陶土有着与生俱来的灵性。上世纪90年代的上海,正是中西文化、南北文化激烈碰撞擦出无数火花的时期,蒋国兴被“海派”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毅然决然来到上海落户浦东,就此开启了他与上海不解的情缘。

  上海是梦开始的地方

  上世纪80年代,中专毕业的蒋国兴回到家乡,被分配到江苏省宜兴陶瓷站,做起了一名最基层的堆缸工人,一切就好像冥冥之中早已注定。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蒋国兴感慨颇多:“我当时干的是陶瓷行业里最苦最累的体力活,一天要堆3米高的缸堆,检验上千个花盆、茶壶、大缸、砂锅等。整天跑紫砂厂、彩陶厂、均陶厂、青瓷厂……正是这段艰苦的岁月,让我掌握了制陶的整个过程,同时也磨练出了坚强、务实的品质。”在驻厂期间,蒋国兴向师傅们学会了挑选泥料、制坯成形、制釉施釉等制陶工序和技能,了解了陶瓷业浩繁的生产体系、管理流程等专业知识。

  制陶虽辛苦,却让蒋国兴体味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和满足。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他在繁重的工作之余,参加了自修大学的考试、沉浸于各种工艺美术培训班的学习和训练,2004年又参加了复旦大学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

  很多人都认为,蒋国兴的陶艺人生正在走向一个阶段的顶峰,事实却证明,这只是他艺术生涯的开始。

  1995年对蒋国兴来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上海“影视基地”在建设过程中,需要为洋房的屋顶做一组别具一格的瓦片,项目负责人找到了蒋国兴。蒋国兴不分昼夜,思索着如何把海派文化融入到这种瓦片的设计上去,凭着已有的功底和聪明才智,他设计出了一组别具匠心的釉陶波形瓦片,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肯定与赞誉。

  釉陶波形瓦片设计的成功,让蒋国兴萌生了专注于公共环境陶瓷艺术创作的念头。这个在当时看来有点“疯狂”的想法在他之后承接的各类项目中不断“落地开花”。在负责上海音乐厅原貌恢复工程时,这座上海近代优秀建筑饱经沧桑,装饰砖已呈现深浅不一的七种颜色,复原难度可想而知。“为了修旧如旧,我遍访名师,做了无数次试验,最后采用香灰、糯米熬胶与明矾混合的古老技法,终于调制出和原有色彩一致的装饰砖。虽然辛苦,但看到新生的上海音乐厅,我打心底里高兴。”他欣慰地说。

  2002年,蒋国兴与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合作、承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项目,他从中国传统楹联中得到灵感和启发,设计出了由14万片不同肌理和色泽陶板构成的约一万一千多平方米的巨大陶瓷壁挂,开创了彩陶装饰技艺平面化的先河,获得了10多项国家专利,被评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而这一突破彩陶艺术在形状、主题上局限的创举,也成为他日后抢占海派环境陶瓷艺术巅峰的开端。

  蒋国兴对“大陶艺”的创意运用一发不可收。2010年,他为上海世博会创作了“京剧交响”、“万象缤纷·生旦净丑”等大型环境陶艺作品;2012年又在上海玉佛寺旧址建起了陶瓷琉璃牌坊“玉佛春秋”;2013年,地铁11号线龙华寺站的公共空间有了大型陶瓷壁画“龙华钟鼓”;2015年,他将充分展现陶文化的大型陶艺装置《鱼乐图》植进了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用一件美轮美奂的陶艺装置诠释了海纳百川、多元包容的上海城市精神。

  2014年蒋国兴当选上海市劳模年度人物,2015年获评全国劳动模范,2016年荣获“上海工匠”称号,“海派”陶艺这一理念伴随着“蒋国兴”之名在上海工艺美术界声名鹊起。

  艺术传播是对上海最好的回馈

  如今,承载着多项荣誉的蒋国兴,比以前忙了许多。谈起自己最大的变化,他自言压力大了,因为有了这种种的身份,朋友、同行、社会对他的要求和期待都会更高,而他对自己也必须有更高的要求。

  “过去我习惯在创意构想的时候抽烟,一支接一支,通常一天不知不觉就三包烟没了,现在倡导无烟环境,我也早早地把烟戒了,对自己的身体,也为别人的健康负责。”蒋国兴将吸烟创意的习惯转换到阅读之上,古今中外,凡是经典著作,无所不涉猎,他说,好书值得反复品味,在与书中人物“对话”中,会汲取不同的创意和灵感。

  除了修炼自身,蒋国兴还抽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传播陶艺和新的理念。他一直认为,技艺可以模仿,核心的思想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一个人的生命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创新的东西只有依靠更多的人去发展,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为此,蒋国兴陶瓷艺术创新工作室不仅收纳了二十多名“得意门生”,根据各自的专长分门别类地规划出了环境陶艺拓展组、釉水调制攻关组、造型创新设计组,培养出了一批批会操作、能创新的技术人才,还开辟出了上海供春陶业创新基地,将陶艺的传播向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工会管理学院等课堂延伸,邀请莘莘学子赴宜兴基地实习锻炼。

  艺术也要从娃娃抓起,寒暑假期间,蒋国兴陶瓷艺术创新工作室开设出了娃娃陶艺学堂,传授传统技艺、灌输新的陶艺理念。

  蒋国兴说,他是打心底里感谢上海这个地方,这里包容的文化让他的设想有了实践的机会,也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他,给了他这么多的荣誉,他唯有交出更好的作品,做好“海派”陶艺的传播人,来表达对上海这座城市的喜爱和回报。

  最想做的是用作品讲述上海故事

  采访时,蒋国兴正在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项目的相关负责人汇报自己对上证所大楼公共空间装饰的创意构想,这个项目他已经关注跟踪了四年,从上证所大楼打桩时他就在反复琢磨,什么样的作品才配得上这个能代表上海走向世界的金融高地,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在如此气派的空间内第一时间抓住世人的眼球,又是什么样的作品能在给人带来震撼视觉享受的同时安全无碍的存在。“之前我做过上海中心的项目,做过东方艺术中心项目,这次是国际金融中心,三个中心贯穿于陆家嘴的中轴线,这次的项目处于‘中部’位置,希望我能做好这个‘中部’。

  谈及今后的规划,蒋国兴称,今年他正好52周岁,作为一个从小跟泥巴打交道的人来说,没有什么宏伟的目标和梦想,他的人生规划就是一辈子做一件事,而且尽己之力做好这件事。就过去接过的大大小小的项目来看,在上海,如果有机会,还有两件作品是他想要做好的。“一件是静安寺地铁站的公共空间作品;另一件是上海中心的春申陶园。

  蒋国兴说,他一直痴迷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佛教文化也是其中之一,过去,他为玉佛寺旧址建过牌坊,为龙华寺地铁站做过陶艺壁画,上海的三大寺中就缺静安寺了。“完成静安寺地铁站空间的作品是我内心深处的愿望,我希望借此机会将自己浸润进上海的传统佛教文化之中,感受佛教文化带给人的正能量,有了能量冲动就自然而然地会有创作的冲动,所以我真心想好好做成这件事。

  至于上海中心春申陶园的项目,蒋国兴说是想完成自己一个小小的梦想。他想在上海的这座标志性建筑里有这么一方空间,中外宾客通过他的陶艺作品,可以在春申江水流淌不息幻化的时间隧道里穿越,可以见到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触摸风起动荡的老上海风情,倾听身着曼妙旗袍的小姐故事,感受摩登时尚的多彩都市。“我要把各种陶艺融合在一起,讲述老上海古往今来的故事,体现的是上海海纳百川、多元包容的文化特质;我要在花园中心的廊梯处用陶制成竹子,和对面‘半亩园’里的老树古藤构成一种文化呼应和艺术默契;我还想……”不知不觉,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老上海空间跃然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