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陆锦花病逝

12.01.2018  21:33

  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陆派”创始人陆锦花当地时间1月10日晚因病在美国逝世,享年91岁。

  陆锦花,祖籍福建,寄籍浙江余姚,1927年2月25日生于上海。13岁进越剧四季班学艺,改用母姓为陆,拜男班演员张福奎为师。四季班解散后,到金门大戏院唱三肩小生。1942年进袁雪芬领衔的大来剧场唱二肩小生,因身材瘦小,多演童生戏。1946年与邢竹琴合作演出。1947年秋与王文娟合作,成立少壮越剧团任团长,演于皇后大戏院。演过《礼拜天》、《天伦之乐》、《金蝉记》、《女伶受辱记》等不少时装戏。之后曾与张茵、许金彩、张云霞、筱月英等搭档。1949年7月,参加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的第一届地方戏剧研究班学习。

  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同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扮演《盘夫索夫》中的曾荣,获表演二等奖。其唱腔是在马樟花[四工调]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提高,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清晰入耳,自具特色,被称为“陆派”。擅演穷生和巾生,代表作有《珍珠塔》中的方卿、《彩楼记》中的吕蒙正、《情探》中的王魁、《盘夫》中的曾荣等。傅全香和她主演的《情探》,在1958年由江南电影制片厂摄制成黑白电影。40年代,大中华、百代、百歌等唱片公司灌制发行了有其演唱的《一缕麻》、《孝女心》、《香妃》、《黑暗天堂》、《礼拜六》、《》等剧唱片多张。解放后,中国唱片社灌制发行了有其演唱的《盘夫》、《情探》、《劈山救母》等剧唱片多张。退休后,陆锦花客居美国。

  《解放日报》曾刊登《陆锦花佳节寻梦》回顾她的从艺历史:爆竹声声,又是年尾岁尽了。每当新春佳节来临,越剧著名小生陆锦花心头总别有一番滋味。这位蜚声越坛的“陆派”小生创始人,她和越剧的亲缘,竟是在春节时分结下的。那是四十多年前的事,家境贫寒的陆锦花春节到一位亲戚家拜年,正赶上小表姐在跟师傅学唱越剧。小姑娘在一旁看得入了迷,不知不觉地跟着表姐比划。不知怎的,这个纤弱细小有着一双水灵灵大眼睛的小姑娘引起了教戏师傅注意,他让小姑娘跟着唱两句,竟然嗓音柔和清亮,他大喜过望,问小锦花愿不愿学唱戏。当时在衣食无着困境中的锦花母亲一口答应了,她说给小姑娘找个活口的地方吧,只是出不起拜师钱。只见师傅一口应诺说:“磕一个头就行了,我这个穷师傅,就收一个穷徒弟吧。”那年陆锦花才十三岁。

  半年学艺,一年帮师。小锦花学了三个月的戏,师傅就让她出“红台”唱堂会了。她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双珠凤》中的一折《倪凤搧茶》,她扮演文必正,可出台连一件行头都没有,师傅到处奔波,凑了点钱,租了一件旧戏服。陆锦花生得瘦小,褶子又长又大,师傅没法,只得让锦花在腰间束一根带子,把褶子折起来穿。锦花上台了,师傅在台口紧张地听着:一是徒弟第一次登台,不知是否受欢迎。另外也是照顾小锦花身上的那件褶子,尽管已经十分陈旧,连颜色也分辨不出,但万一有点牵牵挂挂,那可是赔不起的啊!

  陆锦花十五岁就离开师傅独自搭班了,她第一个春节独自搭班的事,至今难忘。过去每年腊月二十五左右剧团就封箱了,美其名是让一年忙到头的演员歇息歇息过个年,实际上是班主重新挑演员组班。因此一近年关,多少艺人都担心着失业。那一年已经是小年夜了,屋外飘着鹅毛大雪,十五岁的小锦花在屋里心急如焚。这时富贵人家除旧爆竹声声,可小锦花大滴大滴的泪水往下掉,直到夜深才有一个班主找上门,包银很微薄只够糊口,条件很苛刻,可小锦花一口应承了。

  可真是没有搭班盼搭班,搭了班又苦不堪。那时候初一到初五家家戏馆加码,早午晚一天三场,天天剧目不同,场场剧目不同。小锦花每天鸡叫二遍就让娘叫起床,揉着朦胧的双眼,在寒风中哆嗦地赶往剧场,演罢了夜场,大都十一二点,有时候还得赶一场堂会,完了事还得赶回戏班排第二天上演的剧目,直到半夜二三点。五天春节下来,腿肿得上下一般粗。在那个社会,就不记得吃过一次太平的年夜饭。

  1947年秋陆锦花与王文娟合作,成立少壮越剧团任团长,创作排演《礼拜天》《天伦之乐》《金蝉记》《女伶受辱记》等不少时装戏。她的时装戏中尤以《黑暗天堂》轰动越坛。陆锦花所饰演的大学生有一段“悲切切,泪淋淋,坐起半身”的十八句弦下腔十字调组成的唱段,一时风靡上海越剧观众。陆派唱腔在这时已见雏形。1954年,她参加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实验剧团。同年在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中,扮演《盘夫索夫》中的曾荣,获表演二等奖。其唱腔是在马樟花[四工调]的基础上加以丰富提高,特点是音色明亮纯净、行腔舒展松弛、吐字清晰入耳,自具特色,被称为“陆派”。

  1954年,陆锦花进入上海越剧院后,悉心专攻儒生、穷生戏。她力求同类不同型,一戏一个样。她不以花俏悦人,而以洗练取胜。分别成功地塑造了众多艺术形象。如先后与傅全香、吕瑞英合演的《珍珠塔》是一出传统骨子戏,她所塑造的方卿,广撷博采,奇峰突起;《情探》中的王魁是概念定型的反面角色,唯独她赋予王魁特有的血肉灵魂,又别出一番风光,作者田汉观后兴奋地说:“你是我笔下的王魁”;《彩楼记》(与金采风合演)中的吕蒙正,亦被同行赞美,观众叫“”。再如她所塑造的《劈山救母》中的刘彦昌、《盘夫索夫》中的曾荣、《孟丽君》中的元成帝、《送花楼会》中的文必正等艺术形象,亦成功非凡。1958年,《情探》拍成电影。“陆派”艺术更为大家熟悉和喜爱。1983年,她客居美国。

来源: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