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场存废:忽视社交功能 城市文化记忆会慢慢消失

25.03.2015  11:46

图片说明:乌鲁木齐路菜场,拍摄于1964年5月13日。本版照片/新华社

  唐家湾菜场将被拆迁的一纸公告,不仅惊动了唐家湾周边的居民,甚至还引起浦东、闸北、虹口等区居民的密切关注。

  多名城市设计专家呼吁,充满草根色彩的菜场是城市魅力的体现,也是城市活力的展示。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家,老城区里达数百年历史的菜场可以存在,并成为城市的著名景点,而在上海市中心,老菜场为何总是面临被拆除的命运?

   还剩多少老菜场

   简陋的精品的几乎都拆了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其实在1843年开埠之前,老城厢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和肉禽蛋等副食品,都由近郊农民和摊贩每日清晨在集市上设摊出售,或走街串巷地叫卖。当时,老城厢内外沿黄浦江城隍庙周围的闹市区、小东门、九亩地(今大境路)、小桥头(今凝和路)等一带,都有著名的“马路菜场”。

  同治三年,外商在今宁海东路的一块空地上,搭建大棚修了个“中央菜场”,这也是上海首个初具现代意义的菜场。不过,后来因为商贩不愿缴费入场营业而夭折。

  上海地方志记载,截至解放前,全市共有22个市立室内菜场,9个私立室内菜场。这些菜场有的是钢筋水泥结构,有的是木制结构,楼层在一至四层不等。其中,建于1930年的福州路菜场最“洋气”,足足有四层楼高。

  “不过,这些老菜场几乎都已被拆除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郑祖安说,一些老菜场的建筑确实质量平平,有些还粗糙简陋,但遗憾的是,一些“精品菜场”也在城市发展中消失了。例如上世纪90年代初被拆掉的三角地菜场,是由1890年的“洋菜场”改建的,为上海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菜场,共有三层楼,在历史上就非常有名。

  此外,建于1928年的西摩路菜场,也就是陕西北路菜场,也是老上海规模较大、品牌响亮的菜场之一。遗憾的是,其在1993年南京西路地区综合改建中被拆除,在其原址上建起了中信泰富广场。

   菜场为何难逃“拆、迁

   菜场的社交功能未被重视

  在国外的不少城市,经典的老菜场都是得以保存下来的,或是仍作菜场或是改作小商品市场,由此也成为城市的主要历史名胜点。例如位于西班牙巴塞罗那中心大街——兰布拉斯大街的老菜场,里面菜摊鳞次栉比,蔬菜水果琳琅满目,灯火辉煌中,来自全世界的参观旅游者的数量,远远超过当地的买菜人。采访中,多位专家均援引西班牙这个城市保护的经典案例指出,菜场是城市魅力的体现,可以极大增强城市的活力。“可是为何在上海,很多菜场就只能面临被拆迁的命运?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表示,菜场是城市公共品质提升的体现,社会功能很强,除了有满足日常买菜的民生服务,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是一个社区中最具活力的地方。周俭指出,正因如此,在国外,菜场的地位非常重要。诸如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一些著名菜场,可以在原址上存在几百年,“而国内的菜场经常被随意变更位置,主要是菜场的社会功能并不被城市管理者所重视”。

  另外还有不愿具名的菜场管理者表示,不少菜场地处市中心黄金地带,其拆除是伴随着该地段整个地区的商业开发进行的。在新建起的小区中,不少开发商更青睐于在附近建造超市来增加小区的档次。

  “文化是有载体的,作为城市建筑的菜场就是其载体之一。但其被拆掉后不仅将原有人群的生活聚集地打碎,空间也被‘格式化’了,城市的文化记忆也随之会慢慢消失。”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遗憾地说。

   菜场如何改变“命运

   找回应有的“小而特

  根据上海地方志,老城厢曾经存在的这些菜场各有特色,三角地菜场的水发海味、鱼圆海鲜;福州路菜场的猪内脏;菜市街的家禽野味、鱼翅海参;大自鸣钟菜场的牛肉,都很有名。不少菜场还根据当地居民的特点,会经营一些特色菜。如大自鸣钟、三角地、铁马路等菜场供应广东籍居民喜爱的苦瓜、质瓜、白花芥榄、生菜等广式菜;三角地菜场适应日本侨民的需要,供应“日式菜”;大自鸣钟、巨籁达路、麦琪路等菜场为适应西欧侨民需要,供应“西式菜”等。

  “老城厢的城市结构是小而特、小而混合。这些地方的菜场也一样,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是长期积累中形成的一种商户和卖家之间的独特人脉关系,这也是国外很多城市菜场的特色。”周俭指出,如今上海的菜场却千篇一律。周俭还强调,老城区的城市更新,应为周边地区的品质提升做出贡献,菜场是公益性质的,即便要更改,但其蕴含的公共属性也不能更改,可以用做城市绿地、公园等,而不能随便变更成商业项目。

  日前,晨报记者实地走访了位于市中心的宁波路菜场、台湾路菜场、马当路菜场,又在闵行区选择了报春路菜场进行菜品种类观察,发现确实不少菜场所售的种类几乎完全相同。以3月22日的蔬菜为例,宁波路菜场仅比报春路菜场多了一个芥菜;蛋类上,两个菜场所售的种类也一样,包括鸡蛋、鸭蛋、鸽子蛋、鹅蛋等几种种类型。

  在马当路菜场,记者发现格局也与其它菜场基本相同,按照类别划分,有水产区、家禽区、蔬菜区、南北货区、牛羊肉区等区域。

  “大家都是在一个批发市场进货,你说能有啥不同?”宁波路菜场一名小贩这样解释,“所谓特色就是别人没有我有,比如大家卖普通蔬菜,我却卖有机蔬菜。但现在生意不好做,不敢随便进货,万一卖不掉不是要亏本吗?所以只好都跟着一起卖‘大路货’。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方戟曾开过一门菜场设计改造的课,并将学生的作品整理成《小菜场上的家》出版。在以杨浦区江浦路本溪路附近一个三角地带的虚拟改造中,他的团队展示了未来菜场改造的种种可能。

  记者在构思图中看到,和不少建筑仅是菜场不同,这些虚拟设计作品里,菜场的功能得到了叠加,下面一层是菜场,上面是创意工坊、青年公寓、食肆酒吧、儿童乐园,居民楼等。王方戟认为,菜场是有一定公益性的,但确实在运营中也要实现商业的平衡,增加建筑的容积率后,可以进一步提高菜场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