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善玉为演这个角色竟冒生命危险?上海文艺界学习“两会”精神 积极投身实践

28.03.2019  12:50

  “送医院的一路上,我以为这次大概要命丧敦煌了!”茅善玉说道,明明是文艺界学习“两会”精神的座谈会,这位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剧协副主席却谈起了2017年带领沪剧《敦煌女儿》剧组去敦煌下生活时,自己被毒蝎子咬伤的惊心故事。

座谈会现场(本文摄影:蔡晴)

  今天上午,上海文艺界学习“两会”精神座谈会在上海文艺会堂文艺大厅举行。会上,曹可凡、茅善玉、魏松等两会代表传达分享了全国“两会”精神,王汝刚、郑辛遥、李守白、速达、徐俊等老中青三代文艺工作者代表则畅谈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心得体会。

  茅善玉在发言中透露,两会结束后回到上海,她就在排练《敦煌女儿》的同时向院团进行传达和学习两会精神,昨天还成立了《敦煌女儿》党支部,“这部历时8年打造的原创剧,讲述的就是工匠精神,用情、用心、用功的现实题材作品。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剧协副主席茅善玉发言

  《敦煌女儿》的主人公原型是敦煌研究院第三任院长樊锦诗,为饰演好这个角色,茅善玉曾多次带队走进敦煌体验生活,感受大西北的风沙、敦煌的历史和敦煌学的研究价值。也就是深入实地时,茅善玉经历过被毒蝎子咬伤紧急送医,也曾狠狠摔过一跤大腿都肿了,身体和精神都经受过重重考验,“我在创作《敦煌女儿》过程当中可以说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和瓶颈。”她坦言。

  这些文艺创作中的磨难和历练都被证明是有价值的,“习总书记要求我们文艺工作者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作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谁而创作是一个根本问题,沪剧院这几年出人出戏出影响力,在抓现实题材作品创作方面不遗余力。”茅善玉动情地表示,“《敦煌女儿》当中有一段守望理想的唱段,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流传很广,有戏迷跟我说感觉非常振奋,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唱腔有正能量的,说明老百姓需要正能量的精神食粮。也曾有人问我为什么对《敦煌女儿》如此的执着的前行,我想戏迷的一席话,让我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理由。”

  “新时代呼唤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在3月4日下午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的重要讲话,在上海文艺工作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是继去年6月,习总书记给新近入党的84岁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写信之后,再一次对全国文化艺术界发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号召,令上海文艺界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本次座谈会由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尤存主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劲军参加会议并讲话。与会代表们纷纷表示,要以“两会”精神和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思想为指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切实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培根铸魂”既是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也是不断坚守的目标。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文艺工作者应当更加自觉地以此为圭臬,为人民抒写、为时代立传,努力奉献出更多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

来源: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