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厂里走出来的“范教授”——记我校机械学院退休教师范宝江教授
资料照片:校领导慰问范宝江教授
市教委领导上门探望范宝江教授
学机械切忌“纸上谈兵”
范宝江教授祖籍江苏省常熟市,1915年9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里。因家境困难,年幼的他不得不放弃学业,早早地进入工厂当学徒工,他边做边学,不懂就问,积累的实践经验为他敲开了美亚丝织厂(中国近代丝织史上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的大门。一年后,因表现突出,他从几百人中脱颖而出,被选送至浙江大学高工染织科免费学习。
宝贵的大学学习机会让范宝江老师积累了丰富的机械理论知识,但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我国机械工业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抗日战争时期,在祖国最需要机械人才的时候,范老师怀抱一腔爱国热情,投身到大后方的工厂一线中去,先后在中央电工厂、中华铁工厂、中国农机公司工作,历任助理工程师、技训班主任导师、工务总管、总工程师等职。抗战胜利后,范老师开始到高等学府任教,成为华东纺织工学院机械系的第一批教师,一直工作到退休。
当时机械系各教研组的学术带头人大多曾在国外留过学,而范老师却凭着在工厂中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成了校园里有名的“百事通”,产品研发、生产实践,毕业设计中遇到难题,不少年轻教师和学生都愿意去请教他。学校原副校长陈瑞琪教授说,“范教授对每项科研产品设计总是严格把关,认真审视每张图纸能否在实际生产中制造出来,并提出种种改进意见。”范老师常常对学生说:“学机械的人,脑子要活络,还要多动手,切忌‘纸上谈兵’。”他在主持“纺锭轴承生产自动线”项目期间,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带着青年教师和学生埋头搞科研,在取得丰硕科研成果的同时也锻炼了一批青年教师,培养了一批优秀学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活跃在研究所、高校、机械行业等领域,为我国机械工业的进步贡献力量。
老有所为献余热
1986年,范宝江教授退休。热心肠的他在退休后又全心投入到校内外的服务工作中去。作为学校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的发起人和创建者之一,范教授在校担任第一至第五届理事长期间,为丰富老同志的文化生活而四处奔走。原我校退休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沈焕明告诉记者:“学校退教协数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这和范老的领导工作是分不开的,他在任期内定下的许多办事制度和指导思想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比如‘理事’要理事,办事要民主;注意组织教师学习新知识,不脱离时代等。1995年范老获上海市高校系统老有所为精英奖,这个奖对他来说实至名归。”
除在退教协工作,范教授还担任过校民盟委员、副主委等职,与老一辈民盟盟员围绕中心工作,为学校的学科发展、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建言献策,为发展学校的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贡献。他也因此两次获得民盟上海市委授予的“盟务工作积极分子”称号。
“范老的热心肠是出了名的,不管校内校外,只要他能帮上忙的一定竭尽全力。就连当时学校后勤锅炉出现的技术问题,他都非常热心地协助解决。”与范教授合作共事40余年的李金渠谈及范老的乐于助人,连连称赞。
退休后的范教授除了忙于退教协和民盟的工作,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江浙沪以及湖北、广西等乡镇一些企业的负责人遇到产品研发设计和生产实践问题,会专程来校请教。范教授总是把为企业服务作为高校教师义不容辞的工作,不计个人报酬,拎上公文包就走,在一次服务过程中还意外摔伤导致骨折。在范教授看来,“这些乡镇企业都是祖国工业建设的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民间的小企业发展壮大起来了,中国的机械工业也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