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葛英:这五年,养老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了
7时30分左右,我准时离开家。刚刚迈进潍坊八村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的大门,心直口快的黄阿婆便嚷嚷起来:“李阿姨,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应该多休息一会儿。”看到老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么好,我就放心了。
作为浦东新区潍坊馨丰社区服务社的负责人,这5年来我习惯了每天一早出门,去服务社承办的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转转,听听护工的反馈,和老人们聊一聊,往往要到中午才能歇息一会儿。虽然有点累,但是看着老人们在日间服务中心过得开心,我觉得再累都是值得的。
养老工作越来越受重视了
我叫李葛英,周围人都喜欢叫我“李阿姨”。退休前,我是潍坊八村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那时候,小区里有很多老人,白天子女上班后没有人照料,不仅吃饭困难,精神上更是寂寞。有的老人搬张小凳子,在楼门口一坐就是一天,冬天常常冻得瑟瑟发抖。就算这样,他们也不想回去,家里更寂寞啊!
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便向街道领导提议,成立了潍坊八村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009年退休之后,我便全身心投入到日间服务中心上。最初,我只是想解决潍坊八村一些老年居民的吃饭问题,但我很快发现,这还不够。2011年,我成立了浦东新区潍坊馨丰社区服务社,以社会组织的形式承接养老服务项目,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服务。
从事养老工作多年,这5年来,我明显能感觉到政府越来越重视养老工作了。原本来我这里的老人,生活基本都可以自理。2013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发展日间照护中心等依托社区的养老机构,希望就近解决老人的护理问题。从那时起,服务社逐渐把服务内容向那些失能失智老人倾斜。
老人需要护理,我便引进了康复器材,聘请专业的护理人员。他们生活不便,日间服务中心也准备了助浴等设备。还记得患了老年痴呆的孙阿婆,生活无人照料,一年四季都穿着一身厚厚的冬装,还认不得人。我们的护工把她接到日间服务中心,经过一年多的细心照顾,孙阿婆不仅记牢了身边的护工,还能和其他老人一起唱唱歌、参加活动。
之后,我又开始摸索将日间服务中心的功能向社区辐射,这也符合上海提出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要求。在潍坊八村有几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他们没法来日间服务中心,我便安排护工上门。有一位老人家里长年没人打扫,已经脏得不成样子。我和几位护工一起上门打扫时,扫出的垃圾用三轮车足足拉了两趟。这更加让我觉得,政府的思路是正确的,老人行动不便,养老机构就该提供上门服务。
令我感到高兴的是,转型受到了老人们的肯定,常来的老人从最初的20人增加到百余人。很快,馨丰社区服务社在另外两个街道也承办了日间服务中心。不仅是我一家,全市的养老事业都在这5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市日间服务中心已经有440多家,为1.5万名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服务。
走下去把服务做得更好
这5年来,上海还出台了《上海市养老机构条例》、《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等一系列制度、政策,对养老机构进行规范,为老年人提供保障,也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我今年已经68岁了,早在前些年,我便感觉有些力不从心。于是,我便跟女儿说,希望她能辞去在外资银行的工作,帮我操持服务社。“养老行业不仅有广阔的前景,而且也是一份崇高的事业。”女儿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被我说服了。
年轻人总是能带来活力。女儿加入后,一方面为老人们设计了很多精彩活动,有插花、栽培、编织等,老人们可喜欢这些活动了。另一方面,她帮助我运营服务社,和中石化等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将社会力量引入养老事业。不得不说,年轻人在理念上确实有独到之处。
打造高质量的日间服务中心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几年女儿没少掉眼泪。有时是因为和企业接洽合作时受到冷落,有时则是挨了照护中心里的老人训斥。看到她偷偷抹眼泪,我也很心疼。而我自己,也比5年前多了许多白发。今年82岁的徐伟珍常说:“李阿姨,和你站在一起,别人一定会以为我是更年轻的那一位。”黄阿婆也十分心疼我,总是让我多休息,不要累着,“我们不能没有你呀!”可是,每当我坐在他们身边,看着十几位老人一起唱歌,我就感到非常开心,也充满了力量。我觉得我还能继续走下去,把服务做得更好。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