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基刚:英语教育不能总在低水平上徘徊

18.04.2017  18:25

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提出取消高考英语和中小学英语必修课的地位,受到外语教育界专家和教师几乎一致的反对,之所以如此,笔者认为是因为双方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前者是基于中国英语教育的事实:一个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三毕业,十年中近1/5的时间花在学英语上,必修课的开设每年要消耗掉1637.8亿元。后者是基于对英语教育的期望:通过学习英语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国际视野,了解不同文化,提高人文素质修养,汲取国际先进科技文献。

类似李光宇代表所说的事实一直在刺痛着社会:大学一、二年级学生花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甚至超过专业学习。而一旦通过了,除少数有考研留学需求外,绝大多数学生就把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全丢了。

而教育界对英语的愿望却始终难以实现:无论是了解世界文化,还是汲取先进科技信息,都要求学生的英语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但目前各级的英语教材包括大学英语教材都是采用简写和改写的编写方式把课本控制在几百词里。但靠精读几百词的改写本和简写本,而不是培养阅读原著的能力,我们学生能正确客观地了解西方乃至世界的社会文明、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吗?英语是国际学术通用语,帮助学生用英语汲取国际先进科技文献,这的的确确是国家把英语规定为必修课程的真正目的。但一个大学生要读懂本专业的学术文献须有8000~9000个词族(每个词族包括其派生词和屈折变化词,扩展开来估计要有2万单词)。为此据说俄罗斯大学生的词汇要求是15000个,日本大学生的词汇要求是13000个。而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对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课程后达到四级的词汇要求仅仅为4700个。

现实很残酷,梦想很遥远,英语教育就这样尴尬地落到被“吐槽”的境地。而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在英语教育的理念上纳入“工具”的概念。我们必须明晰,但一个大学生如果不学会用英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如国际期刊和学术专著,就不可能及时了解本领域世界前沿发展和研究情况,也就不可能有效吸收和借鉴世界最新研究成果开展学习和研究。

如果我们的大纲只规定全国大学生完成大学英语后要达到四级要求,而不提出大学英语教学要服务学生的专业学习的教学目标及其相应的语言要求,那么评估各校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依据往往会是四级考试通过率,而不是学生的英语是否达到了专业学习需求。而当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为隐性大纲来指导我们教学时,我们怎么可能指望我国大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能力能提高到满足他们的专业学习需求的水平,又怎么能指望他们能用英语熟练地汲取和交流专业信息,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应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是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语言教学。唯有如此,英语教育才能告别在低水平上的徘徊,改变现实,实现期望与梦想。

(作者:蔡基刚,系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