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苏河湾路名中之玄机 早期带租界色彩
静宝说
小伙伴们,你有发现吗?上海很多路名都是中国的地名。
南北向的路常以中国的省名命名,如河南路、四川路、西藏路、福建路等。东西向的路常以中国的市名命名,福州路、南京路、北京路、延安路等。但也有少数例外,那是因为上海的路并不是笔笔直的,有的南北向的路会逐渐变成东西向的。
今天,静宝要带大家去看看苏河湾周边的路,谈谈这些路名都藏着哪些“玄机”。
早期的租界色彩
Boundary Road,1908年苏河湾分东区、中区和西区三个区块。苏河湾东区在近代最初属于美租界,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后,成为公共租界的一部分。因此,这个区块许多道路的命名就带有很明显的租界色彩。比如,现在的天目东路,原为上海县和宝山县的界浜,清末民初填没时,这条路便取名为“界路”,意为租界与华界的分界道路。今天目东路上的“嘉露旅馆”就是由“界路”二字的谐音而来的。今塘沽路原名“文监师路”,以美国首任驻沪领事、美国圣公会主教文惠廉的名字而命名。这条路的俗名“蓬路”则得名于文惠廉的姓氏Boone,“蓬”为其谐音。今浙江北路和山西北路中间的康乐路原名“克能海路”,以美国旗昌洋行的克能海而命名,清咸丰二年(1852年)他曾是美国的驻沪副领事。此外,还有“文极司脱路”(今文安路)、“爱而近路”(今安庆路)、“阿拉白司脱路”(今曲阜路)等,都是以英美驻沪领事的名字而命名的。
华界自治与抗争时代
租界的扩张,使得中国绅商立意要把苏河湾建成华界模范,抵制租界扩张,并与其竞争。可以说,闸北市政建设的许多方面都是在与租界的竞争中展开的。最初阶段的路、桥建筑,道路命名便处处可见时代的印痕。
被日军炮火轰炸后的宝山路首先是在东部修筑了宝山路,打通与租界的交通联系。宝山路,南接租界的北河南路(今河南北路),直接通向租界中心区;北部,一直伸到靶子场(今鲁迅公园),同北四川路(今四川北路)的尾端相连。这条大型马路的走向,基本上和淞沪铁路平行,成为苏河湾东部的南北干道。由于它筑在宝山县境内,因而取名“宝山路”。闸北官绅集资建造的“新大桥”落成后,在桥北开辟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新大桥路”(今恒丰路)。在新闸桥处,朝北也辟建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新闸桥路”。新大桥路和新闸桥路成为苏河湾西部的两条主要干道。为了把宝山路、新大桥路、新闸桥路三条南北干道联接起来,清宣统初,即1909、1910年间,在新大桥路、新闸桥路之间,修筑了一条海昌路;在新闸桥路和宝山路之间修筑了南、北川虹路。经过这样递进式的修造与布局,苏河湾道路系统的主动脉初步形成。其东部和西部已互相贯通;南部则同租界中心区衔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