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伙8年养10余种“花样螳螂”
养只昆虫当宠物?对,昆虫是萌宠里的小众一族,近年来,随着一些别致种类如“兰花螳”等在上海展出,更多市民开始关注到它们。正值春季,新一拨虫虫们的生命又在萌动中,论坛里、朋友圈又多了此类跃跃欲试的询问:“这种东西容易养吗?”
上海有一位小伙子年方24岁,却已饲养昆虫宠物8年之久,尤其酷爱螳螂,饲养过10余种。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花样螳螂”宠物经,并请上海昆虫博物馆的专家讲解相关的权威知识和建议。
乐趣起源:大男孩变身温柔“螳主”
近日,记者在枫林路见到了这位上海小伙张达旻。很难想像,身形高大的他对小小昆虫情有独钟,从16岁起便迷上饲养昆虫,后来考入生物学专业,现在供职于上海昆虫博物馆。
“小时候去郊区舅舅家,喜欢到野地里抓螳螂、甲虫回来养。那时不懂怎么养,养一两个月就死了。”但随着摸索,他养得越来越专业。8年里,养得最 多的是螳螂,涉及10余种,至今家里还有30多只。谈螳螂时,记者用“养大”一词,而他用的词语是“带大”,就像对待孩子一样:“螳螂要蜕6到8次皮才能 从若虫长到成虫,带大一只小螳螂是很辛苦也很有成就感的事。”
他捧出一个个装着螳螂的容器,给记者欣赏头部长“角”、腰身极细的小提琴螳,双侧翅膀长有眼睛状斑点的眼斑螳,通身碧绿而有黄“腰带”的弧纹螳,状如枯叶的枯叶螳,像一根树枝般的非洲树枝螳……
“我最早养的是上海常见的4种:中华大刀螳、狭翅大刀螳、广斧螳、棕静螳。在野外,它们一般在5月孵化为若虫,到8、9月长成成虫,活到11月 底。人工环境下活得长些,我养到过次年1月。”为了不让小生命就此消失,他会养上一对,繁殖产下卵鞘,来年又有新一代。最长的一次,他把一对螳螂繁殖了4 代。
繁殖是充满不确定因素、令人紧张又期待的过程,“带大”它们也是一样。“螳螂若虫每次蜕皮都是生死关口,成功一次就继续长,不成功就夭折了。”生命程序的精巧与危机重重,让人着迷也令人感慨。
螳螂会伤人吗?“别去捏它,它就不会主动攻击你。”张达旻示范了一下,从打开盖子的容器里轻轻把一只非洲树枝螳赶到手上,又用双手一头一尾地捧 住它,放到记者摊开的手掌中。整个过程中,螳螂很安静,只是稍微举了举镰刀般的前肢。放回去时,他也是轻手轻脚,嘴角不自觉露出温柔的笑意。
经验分享:不同螳螂饲养难易不一
捧着一个装小提琴螳的容器,张达旻以此为例讲解了螳螂的饲养方式。这个圆形容器是用养鱼的“斗鱼杯”改装的,杯盖挖去中间部分装上透气的网纱, “螳螂喜欢攀爬、倒吊,网纱就是这个用处,有些种类还需要在杯内四周都装上网纱。”杯身开了个小洞,平时用纸塞上,喂食时将装有活虫的试管口与之对接。 “这一只还小,一天喂一顿,一顿给两三只苍蝇。等它长到成虫,一顿要吃10只。”张达旻说,螳螂只捕食活虫,一般可买人工养殖的苍蝇、蟑螂、蟋蟀等洁净 “饲料昆虫”投喂,还能观察到它的捕食过程。万一螳螂不肯自行捕食,则可采取“手喂”,即将饲料昆虫挤出汁液用镊子夹住放到它嘴边,它也会吃。手喂的过程 则一定要耐心。
他手中这只小提琴螳就快“搬家”了,因为“蜕皮时它要倒吊在‘天花板’上,容器高度至少要是它体长的3倍,它才能顺利蜕皮”。
不同种类螳螂的寿命、蜕皮次数、对食物的要求、繁殖难度都不同。相对于本地种类,产自异乡的种类养起来更费劲。“比如原产印度的小提琴螳、非洲 的大魔花螳,若虫阶段加成虫阶段能养上一年,环境温度需要在30℃上下;我国广东、广西、云南和东南亚都有出产的弧纹螳,温度则不能超过30℃,不然要暴 毙。”繁殖难度以弧纹螳为例,蜕皮次数为雄性6次、雌性8次,成熟节奏不一,要想让一对同代的螳螂成功繁殖,必须通过控温等手段调节它们的生长节奏。“关 于繁殖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在交配前喂饱雌螳螂。不少种类的雌性会在交配后吃掉雄性,有时只能全程观察,发现‘苗头不对’就及时把它们分开。”
张达旻还展示了一盒他用自己饲养的小提琴螳做的标本,宛如两把精美的提琴,让人忍不住屏息凝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