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5个高校科学营都有啥“花头”

14.08.2015  11:59

日前,上海市科协和上海市教委主办的“2015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上海科学营”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5所高校同时举行,来自各省市及港、澳、台的950名优秀高中生及95名带队老师聚集上海,在科技文化交流与实践中零距离感受科学魅力。  

到目前为止,高校科学营已经办了4年,参与的高校数量也从2012年的41所增加到今年的50所。  

一堂“通罗马式”的科学课  

完全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还是引领式地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今年的华东师大化学营尝试了后者。在科学营期间,营员们的任务就是给一个玻璃器皿镀银,不过试剂浓度、反应温度甚至容器外形,都是可变选项。  

不同于课本上的“按部就班”,科学营多选择考验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第一天做完实验后,复旦中学高三学生张听年就一直在思考为何镀银不太亮的问题。临睡前,他决定第二天要改变化学反应的pH值——这是老师们意料外的可变项。张听年说,在化学课上,老师总会告诉他们每一步该怎么做,但这里的老师只告诉他们要达到什么目的,“科学研究大概更像通‘罗马’的大道吧,想‘道路’还挺烧脑。”  

与镀瓶实验相似,同济大学“超级水管工”也是颇具人气的项目,营员们需要用报纸、贴胶带和硬纸板,把500毫升的水传递到5米远的地方。同济大学老师王宁说,这个实验在大学生中也做过,不过大学生给出的答案出奇地一致,而高中生的答案则千奇百怪,“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提前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等  

第一次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二学生李家雪的第一印象就是校园太大了,载他们的汽车在校园里兜圈时,她看到了红色砖墙的化学楼。  

真想去看一看大学里的化学究竟学什么啊。”喜爱化学的李家雪曾对班主任说,考大学就要报化学专业。  

与心仪的大学来个亲密接触,是许多学生报名参加科学营的目的,对已经明白了未来要走哪条道路的学生,还能提前了解到这门学科目前发展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海交大计算机分营这次带来的是图像处理的计算机语言,这可是和当前热门的机器人、互联网搜索等息息相关的前沿技术,尽管教学内容有点难,但领队老师李红说,学生都是各校推荐的“学霸”,反应快、肯下功夫,有些学生上课没完全听懂,就把老师的课件要回去慢慢琢磨。  

四川省达州中学高二学生黄禹光原本是抱着玩的心态来到科学营的,可是这7天的生活并不轻松:7:00起床,8:30上课,晚上亦有活动。“如果按日常学习换算,每天大约有15课时。”上海交大计算机系老师卢洪涛说。  

来“取经”的还有老师,作为上海交大二附中的科技指导老师,李红说学校下学期要开科技特长班了,所以她主动请缨担任领队老师,来增加点科技素养。  

一段特别的学校自白  

这究竟是图书馆还是博物馆?”参观过上海交大的李政道图书馆后,10名来自河南的营员发出同样的疑问。郭凌云说,怎么图书馆的墙壁上有诺贝尔奖得主的介绍,还陈列着诺贝尔奖章?  

这其实是上海交大图博合一的体现。”上海交大教务处的杜朋林老师说,这里有全国唯一一枚诺贝尔奖章原件,在通往二楼的墙壁上,还有迄今为止所有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的信息,学生们形象地称之为“诺贝尔山”。这样做,为的是让每一位交大学生见贤思齐,增加学习的责任感。  

同济大学团委副书记沈嘉说,今年取消了优秀学生汇报讲座,不过安排的志愿者都是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希望营员们能从陪伴他们的志愿者身上,了解到这所大学的品性。  

对于一些“弱势”学科来说,科学营也成了展示自己、吸引学生报考的契机,华东师大地理空间小组把不太受人关注的地球地理讲解得活灵活现,课堂的魅力甚至超过了香喷喷的午饭。黄禹光说:“我原本对地理并不感兴趣,没想到是一门如此有趣的学科。”  

杜朋林还告诉记者一件事,今年有一名新疆学生考入上海交大,在新生感言中他说,感谢一年前的高校科学营,那是他发愤图强的动力。  

来源: 文汇报   2015.08.09 第03版 科教卫 文化  

原文: 5个高校科学营都有啥“花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