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民节约行动 营造节俭美德风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节俭美德全民节约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势正在形成。但也要看到,浪费现象远未根绝,奢靡之风依然存在。这些情况都说明,勤俭节约首先是一个价值观问题,铺张浪费之所以禁而难绝,关键就在于思想上的扣子还没有解开。
走过艰难困苦的革命岁月,告别白手起家的建设年代,远离三年自然灾害时的匮乏景象,我们不用再过那凭票证供应的穷苦日子,适当追求些生活质量可以理解。但任何时候的富裕都不能忽略“浪费”两字,更何况我们是13亿多人口的大国,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人均资源占有量先天不足,我们又怎能未富先奢呢?如果人人能厉行节俭,13亿人就能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积少成多,那将是多么巨大的一笔财富?相反,如浪费起来,又将是多么巨大的损失?从这个意义而言,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私德,更是社会公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节俭和浪费的态度,折射出的是其价值标准和文明程度,也昭示着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前景。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勤俭节约作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价值追求,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少一些铺张浪费,更能获得“俭以养德”的精神富足;在社会活动中,人人能身体力行,更能涵养崇俭抑奢的社会风尚。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古人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大力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全国人民必定能在共同的价值认同中,营造“节俭养德”的时代风尚。
节俭,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智慧。一个富有节俭品质的人,会自觉在物质追求上约束自己,决不会深陷欲望的泥潭而不能自拔。有德者皆由节俭而来,朴素之美、节俭之德,是一个人的精神基底。节俭美德的养成,能给自己、家庭、社会、国家带来富裕和充实。俗话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使人不滋生贪婪物欲,不贪图享受,少一份索取,多一份奉献。我们的社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并不富裕。即使有一天我们富裕了,但老祖宗的“富而尚俭,贫而有节”精神品质不能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