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节将闭幕 建"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
这是一条不断向前拓展的路,已经竖立起来的17盏路灯,串连成一条美丽的光线。路灯的光亮下,有着太多令人难忘的瞬间,即使时光飞逝,也会时时在人们的脑际浮现。
2015年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就是这条路上的第17盏路灯。在这盏路灯下,回想17届来的精彩瞬间,你会发现“艺术的盛会,大众的节日”,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始终与“国际”、“平台”、“原创”、“高端”、“经典”、“引领”、“跨界”、“交融”、“惠民”等概念相伴相生。与过去历届艺术节相比,一流经典、名家名团、原创新作、风格多样,是今年艺术节更趋成熟的标志。然而,更好的那一盏路灯,永远是值得期待的“下一盏”。
演绎精品力作的舞台
现任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在许多人印象中是位长期为艺术节工作的“优秀服务生”。在他看来,有的瞬间是具有开创性的,对引领艺术节走向、确立艺术节定位、提升艺术节质量产生了积极作用。1999年11月1日,大型服饰舞蹈《金舞银饰》为第一届艺术节揭开大幕,这台“咱们自己”的原创节目满台辉煌、耀眼夺目,从此定下艺术节的一大基调——千方百计找到好节目,为原创新作提供向世界展示的舞台。
与《金舞银饰》相呼应,作为第一届艺术节闭幕大戏,英国皇家歌剧院歌剧《茶花女》是个“圆满句号”。在第一届艺术节的11台国际节目中,除了《茶花女》,俄罗斯马林斯基芭蕾舞团的经典芭蕾《天鹅湖》无疑是最受关注的,一段流传了几个世纪的爱情童话,让申城中外观众流连忘返。颇为巧合的是,今年第17届艺术节闭幕演出是马林斯基芭蕾舞团带来的另一出经典芭蕾《舞姬》。同样是申城首演,时隔17年的旧友归来,见证了艺术节不变的追求,那便是成为一流经典、名家名团汇聚的艺术高地。
要说难忘瞬间,第二届艺术节盛装亮相的大型景观歌剧《阿依达》不能不被提到。这是中国第一次演出大型户外景观歌剧,4000名演员,近30米高的狮身人面像,总面积5300平方米的舞台,两天入场8万观众,创下多项吉尼斯纪录。一场演出,就是一个盛会,就是一个节日,《阿依达》毫无疑问地被列入当年中国十大演艺活动之一。
坐在黄浦江畔,喝着啤酒,听演员在船上唱一出意大利经典歌剧,背景是灯光璀璨的陆家嘴摩天大楼——今年艺术节“北外滩景观歌剧周”上演威尔第歌剧《茶花女》,又将户外景观歌剧的内涵再度提升。从当年的体育场到北外滩景观水岸,城市自然景致成为歌剧最好的布景。在意大利导演马可·卡尼蒂看来,“在黄浦江畔上演景观歌剧的理念,就像是意大利人在古罗马圆形剧场上演戏剧。”从《阿依达》到《茶花女》,交叠的瞬间背后是艺术节不断前行的脚步。
展示文明成果的平台
艺术节是演绎精品力作的舞台,也是呈现文明成果的平台。这是一个角度,上海这座城市的吸引力和辐射力,可以从艺术节的“节中节”中去寻找到一种印证。
中华艺术宫内的“雪域撷珍——西藏文物珍品展”吸引无数观众的目光。120多件展出文物中,一级文物28件,其中不少是第一次出藏。这是今年艺术节“爱我中华·魅力西藏”西藏文化周的重头戏,而要追溯每年艺术节全国各地传统文化精粹云集的源头,自然而然会想起第七届艺术节上的那个瞬间:“感受云南”云南文化周在第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亮相,具有鲜活浓郁地域传统特色的大型花灯歌舞《云岭华灯》、以全新视角诠释明代思想家和文学家李贽形象的新编历史滇剧《童心劫》,由云南本土摄影家作品联展、上海知青在云南纪实摄影作品展、云南版画展、民族民间工艺展等组成的一系列展览活动。下转6版(上接第1版)为地域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起一个高端平台。
早于国内省市文化主题活动周,第四届艺术节上就出现了第一个嘉宾国文化周——澳大利亚文化周,构筑起一个展示各国艺术家风采的平台。今年,嘉宾国文化周的接力棒交到了亚洲另一文明古国印度手中,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载歌载舞带来的欢乐。让刘文国印象最深的则是第五届艺术节举办“古埃及国宝展”,上海展览中心门前排起长队的瞬间。总价值高达2.6亿美元、总重量超过20余吨的143件古埃及国宝,远渡重洋从埃及国家博物馆空运至上海。这是埃及文物离开本土到国外展出数量最多的一次,近三分之一文物首次离开全球收藏古埃及文物最多的博物馆——埃及博物馆的地下室。
孵化原创佳作的园地
第7届艺术节闭幕大戏——原创杂技芭蕾剧《天鹅湖》演出完毕,国际版尚未亮相,就获得国际演出商的争相邀约。艺术节结束后,这台有“难度加分”的《天鹅湖》马不停蹄奔赴世界各地,在第一站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大剧院的瞬间,至今在刘文国的记忆中闪闪发亮。这是中国原创力作第一次从艺术节平台走向世界,“国际艺术节”之“国际”二字,不再局限于将外国节目“请进来”。
这一年的开幕大戏、原创舞剧《花木兰》则谱下另一个瞬间精彩。澳大利亚著名编导、悉尼舞蹈团艺术总监格拉汉姆·墨菲担任编导,上海歌舞团与悉尼歌舞团合作的该剧是艺术节促成的首个中外合作节目。有人曾统计,编导、舞美、灯光是澳洲的,音乐素材主要来自中国音乐家陈其钢;现场打击乐伴奏是澳洲的,文学创意、服装又是中国的;40位上海歌舞团演员和15位悉尼演员,不分彼此打成一片,跨国合作擦出的火花璀璨夺目。《花木兰》之后,从第12届艺术节开幕大戏是由上海芭蕾舞团牵手时尚大师皮尔·卡丹制作的大型原创芭蕾舞剧《马可·波罗——最后的使命》,第14届艺术节上“世界首演”的原创芭蕾舞剧《简·爱》,直至今年艺术节开幕大戏原创芭蕾《长恨歌》,无不流淌着中外合作的血液,绽放出别样的精彩。
委约制作是艺术节的另一个亮点。实践证明,委约作品的质量是检验艺术节水平高低的标志,更是推动原创的实质性举措。今年艺术节上委约作品有14部,邀约作品120多部,数量同比都有大幅增长。今年艺术节演出交易会上,6个项目现场签约,其中,谭盾微电影交响乐史诗《女书》为艺术节前年联合委约作品,演出档期已排到2017年后;艺术节今年委约项目、杨丽萍最新作品《十面埋伏》,去年在交易会期间作片段式推介演出,今年在艺术节交易会期间整剧展演。英国沙德勒之井舞蹈剧院总监艾力斯德·史柏汀在艺术节上观看《十面埋伏》首演后,当即决定明年邀请《十面埋伏》去伦敦演出。
共享文化盛宴的节日
17盏路灯下,最值得记取的画面,无疑是观众与优秀节目、艺术精粹“撞击”瞬间的笑颜和热泪。第3届艺术节首创“天天演”,“剧场外的艺术节”声势浩大。在南京东路世纪广场“天天演”舞台,每天都有一个多小时的户外演出,除了专业队伍亮相,还鼓励过路的中外游客和上海市民自发报名登台,成为兼具艺术、游戏和联欢性质的群众性庆典,吸引百万市民参与。第4届艺术节在“天天演”基础上又推出“周周演”,把有限的室内舞台向广场和街头延伸,增加南京路静安现代都市音乐广场和浦东世纪广场两个大型展演点,每周末邀世界各国艺术家献演,广场演出总量突破50场,观众在艺术节期间平均每天能免费看到一台半戏。
到了第16届艺术节,“剧场外的艺术节”再度升级为“艺术天空”系列演出,囊括高质量的音乐、舞蹈、戏曲、木偶等多个种类26台节目、31场演出,真正将优秀节目从剧场内送到17个区县的市民“家门口”。今年艺术节“艺术天空”系列演出数量增加到49台、91场,其中60%以上演出来自艺术节剧场演出,非名家名团不能上榜。最有观赏性的一个瞬间是今年“艺术天空”首个项目——美国BANDALOOP 高空舞蹈团“空中芭蕾”内地首秀。静安嘉里中心,4位演员在80多米高楼玻璃幕墙上起舞,时而伸展跳跃,时而围成圆圈旋转,过往市民仰起头观赏云端芭蕾,成为城市一景。同样令人难忘的还有城市草坪音乐广场上演的《牡丹亭》精粹专场,一批年龄在65岁以上的昆曲表演艺术家集体亮相,《牡丹亭》上下两本在大剧院的演出一票难求。高质量的开放式艺术普及,是一种办节机制的创新,非但没有抢走艺术殿堂内的观众,相反为其培育输送了更有艺术修养的观众。
“剧场外的艺术节”也延伸到艺术院校,第15届艺术节与上海戏剧学院首次联合推出“扶青计划暨青年艺术创想周”,戏剧学院停课一周,呈现200余场演出、31场工作坊与讲座、30项视觉艺术展览和63部微电影。
这是一条不断向前拓展的路,第18盏路灯会在不远的地方竖起,一条光线将向没有尽头的远方延伸。
刘文国提示注意今年艺术节场外的一个瞬间,虽不醒目,却关乎艺术节更长远的愿景——匈牙利布达佩斯之春艺术节、以色列艺术节、捷克布拉格艺术节、印度新德里之春艺术节等“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22个艺术节共同发起合作发展倡议,成立“一带一路”艺术节合作发展网络,未来计划互办艺术周、互相引进节目,加强艺术家之间交流,勾勒出复兴“文化丝路”的雄图。与“一带一路”一起,“向大师致敬”主题,将演绎出第18盏路灯光下的难忘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