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国际艺术节好剧论坛举行 文艺创作要反映时代精神

25.10.2017  07:24

  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艺术节“时代的风采艺术的魅力”好剧论坛昨天举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提出,文艺要为“历史性变革”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资源,做到“四个坚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起全场与会者共鸣。

  平衡民族传统与当代口味

  如何让作品避免假大空?从业者不约而同地提出:扎根生活。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话剧团艺术指导李宝群说:“创作艺术精品,必须把写作对象吃透。”李宝群以长征题材作品为例,创作团队沿着红军长征路一站站走,实地采访,“光看文字材料,只会去编,因为大家有共同的材料,编出来的东西也相近。在走的过程中,山路沿途的革命标语至今犹在,我们感觉革命先烈就在身边,和他们的灵魂对话、和历史强大的气场交流,找到要表达的精神。”中国歌剧舞剧院编导佟睿睿深有同感,“如何创作出一部让20年后的人还在读的书?创作者要守得住寂寞,慢一些搞创作,让自己静下来。与题材对象生活一段时间,进行再认识,然后去思考表达方式,谋篇布局,找到结构与语言。

  民族传统与当代观众口味之间的平衡,时刻被创作者放在心头。天津歌舞剧院导演张曼君作品涵盖秦腔《花儿声声》、采茶戏《八子参军》、锡剧《二泉映月·随心曲》、评剧《母亲》、湘剧《月亮粑粑》。在谈到如何使民族传统与当代精神同时呈现于作品时,她提出,要把握一个剧种的文脉、独特资源去彰显个体的魅力。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

  作品能不能震撼80、90后?他们愿不愿意接受?中国音乐学院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强调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有自信才能感染观众,“舞台呈现凸显文化自觉,从题材选择、作曲一直到导演构思,涉及到每一个细节。”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剧团团长黄定山说,生活作为艺术创作基础,永远不可丢,“无论哪个艺术门类,当表现当代命题的时候,我们每一位观众都太熟悉了,创作偷不得半点懒,只有到生活当中寻找。

  人民是文艺服务的对象,为人民接受,得到人民的喜爱,是好作品的基本要求。延续一天的好剧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编剧、导演、演员都表示,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生活,反映时代精神,结合当下条件,加强现实主义题材的创作与提炼,在作品中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熔铸中华文化的精神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