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健康跨学科论坛成功举办
日前,我校艺术与传媒学院与干细胞研究所的跨学科团队A³在中法中心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与健康跨学科论坛。主讲嘉宾不仅有我校多位明星教师,还有来自德国、瑞士、南非等国的专家学者。大家从音乐、设计、影视、虚拟现实技术、中国传统武学等学科出发,阐述了各自专攻领域中身心健康与人本关怀的关系。
讲座伊始,艺术与传媒学院董华教授向大家介绍了A³团队和在研跨学科项目。A³是由我校文科办资助,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干细胞研究所共同成立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取Arts、Aging和Ability三个单词的首字母A为名,以艺术与健康的关联为研究方向。这里所说的艺术不仅仅是传统七大门类的艺术——文学、音乐、舞蹈、建筑、美术、戏剧、电影,还包括动画、交互设计、行为艺术等领域。这里所说的健康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还包括社会学层面的健康,牵涉到身份认同、社会适应等深层次的问题。
在中西方医学史上,艺术曾经起到过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艺术是传递解剖学知识的载体。中国古代的经脉图谱、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人体解剖结构手稿、17世纪伦勃朗的名画《杜普医生的解剖课》,都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其次,艺术还有一定的诊疗和治愈作用,在西方,一些医生很早就开始试图用绘画、音乐等艺术作品缓解病人的病痛,还有些医生甚至希望通过观察病人的画作来了解他们病情。到了现代,艺术对医学的作用又有了延伸,艺术与传媒学院Bogen博士认为,艺术可以美化病人的康复环境,帮助病人实现自我表达,为病人提供审美的享受,通过艺术作品的流传来唤起公众对病患群体的认识,服务医学知识的教育,运用于体质检查,缓和医患关系等。
随后,Zschernack博士、柳哲俊老师分别介绍了医疗护理中的人本关怀、“虚拟现实技术”的医疗应用。瑞士电影导演Neuenschwander教授则把他执导的关于死亡的纪录片《Sooner or Later》呈现给大家,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更多人认识死亡,了解死亡,最终平静地面对生命的最后一刻。我校武术老师王晓鹏带着论坛参与者们一起修习了“云手”、“鹤首龙头”、“霸王观阵”等传统太极拳动作,让大家感受到中国武学的博大精深与修身养性。
当天下午,来自艺术与传媒学院和设计创意学院的学生分别进行了别开生面的“一分钟视屏”和“一分钟演讲”,其中关于德国艺术家对音乐与健康关系的视屏采访精彩片段吸引了全场观众。论坛以德国特罗新根国立音乐大学顾特娅校长的演讲“Musik+”作结,对创造性过程与人类的健康从艺术的角度做了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