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您,老师】“研究生是导师的镜子” ——记“良师益友”优秀导学团队、修光利教授和他的学生

15.09.2017  18:14

    忙!这是资环学院教授修光利的日常状态。“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一学年课时最高曾经接近200学时,每年平均有300万元以上的科研项目,家庭也照顾不过来。”担任资环学院院长后的他,更是忙上加忙。

    “尽可能做好每件事!”“多做对社会有益的事!”晚上10点睡,凌晨两三点起床,每天至少工作12个小时的修光利,身上每个毛孔都透着勤奋二字。他常年效力于上海市环保事业,曾1年跑遍上海上百家企业实地调研,起草了多个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包括上海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上海市恶臭(异味)污染物排放标准……

    14年研究生导师生涯,已毕业57名学生,在读18名学生,修光利带学生的履历同样也很实在。“工作狂”当起研究生导师会怎么样?在修光利麾下历练过的研究生又是什么样的呢?


    跳出实验室视野

    忙!2012年,钱妮生读研时,开始刷新自己的日常状态:每天早上7点45分去办公室报到;上课之外,要么做实验,要么去社会实践。“修老师一般早上六七点就来了,有时会让我6点就去找他。

    充实!回顾读研的日子,钱妮生可以娓娓道出一连串颇有意义的实践项目。

      2013年,上海市推行“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目标是5年将PM2.5降两成,钱妮生参与了其中的VOCs减排项目以及2个行业标准的制订工作。当时,他们走遍了上海市16个区县数百家企业,对企业状况、环保政策、政府管理的难处有了深刻的认知。

    国内环境安全事故频发时,上海市着手加强化学品管理。2012年,在市环保局支持下,华理与上海市固废中心合作,调研排摸了上海市所有企业的化学品情况,提供具体管控方案,开发了相应的数据库和监管软件,为政府管理提供支持。钱妮生全程参与其中,从调研、数据统计、数据库完善、实地核查、培训企业使用数据库一直到上海市化学品环境管理体系成文。

    有一段时间,某个区域投诉比较多,居民们感到有异味,当地环保局就委托华理做恶臭调研,查找原因,事关哪些企业,如何整改。钱妮生一个人跑了30多家企业进行调研,整改建议细到重点企业、一般企业该怎么做。而后,大家联合召开综合会议,商量具体整改事宜。

    “修老师对社会实践要求很高,常常为学生创造机会。”钱妮生说,这些经历令他受益至今,既深入触摸到了复杂的社会现状,又磨练了许多解决现实问题的本领。


    一切以兴趣为导向

    发表2篇中科院一区的SCI论文,提前一年毕业,这是王震文硕博连读期间交出的好成绩。提起这个“很有想法,有个性”的学生,修光利坦言两人曾经有过一段磨合期。

    “修老师脾气急,我性格耿直,看法不同时会发生不愉快。”王震文直言,“但事后修老师总会给我台阶下,他是个不错的老师,宽容,有耐心”。

      论文选题时,王震文感兴趣的“生物法处理废气”是偏工程中的技术工艺方面的,与修光利擅长的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等环境科学与管理的方向也并不十分匹配。尽管如此,修光利仍然鼓励王震文以兴趣为导向,并尽力提供帮助。事实证明,在兴趣的牵引下,王震文的论文做得很不错,影响力也比较大,修光利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不仅在论文选题上很民主,修老师在我读研时期的每个点、每个环节上的提醒和安排都很到位,使得我很顺利地提前一年毕业了。”王震文至今仍心怀感激。


    We are family!

      发表4篇SCI论文,赴德国吕贝克大学交流学习,目前临近毕业仍在实习,赵梦飞的读研历程同样丰富而充实。

    “修老师很热情”,大三下半学期忐忑地发邮件给修光利后,大四时,赵梦飞就开始参与项目、做课题了。“团队氛围很好,平等、开放,有事会互相讨论。”赵梦飞介绍,毕业的师兄师姐也时不时会回来一起吃饭聊天。“刚进组时,师兄师姐给了很大帮助,教我用软件、给我推荐书籍。”有时遇到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冲到单位或者家里找师兄师姐解决。

    每年圣诞节,修光利课题组都会搞互赠礼物的活动,这已经形成了传统。大家先抽签,抽到谁就匿名给他/她送礼物,收的人则要猜礼物是谁送的,连续3次没猜中就要表演节目。每次活动,总是其乐融融。

      “修老师没有架子,总是冲在第一线。”赵梦飞描述,有一年暑假高温近40摄氏度,去企业采样时要爬到厂房顶上,那里太阳直晒,大概有50摄氏度,修老师身先士卒,直接就上去了。深入一线时,有时还要爬烟囱,修老师的衣服总要湿个好几遍。“尽管很忙,修老师总是亲自修改论文,抽时间参与论文讨论、指导实验。”赵梦飞说。

    “修老师总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我们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令赵梦飞印象深刻的是,了解上海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时,凌晨两三点要去高架道路上扫扬尘,大家轮流,每次三四人,坚持了一个多月,扫了30多条道路,取得了上海本地的一手数据。“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锻炼,在与其他单位共同完成项目中,也锻炼了沟通交流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赵康在杜克大学从事废气治理技术研究,徐薇在华盛顿大学开展环境观测与流行病方法研究,雷晓宁赴宾州州立大学开展黑碳环境健康合作研究,段炼在德克萨斯A&M大学学习二次有机气溶胶……修光利对国际化培养举双手赞成,他的博士生几乎都有海外留学经历,“研究大气环境要有全球化视野,不能输给别人”。

    对课题组,修光利有4条准则:我要学!团结合作不计较!绝不弄虚作假!外语好!作为研究生导师,他要求自己做到:合作、开明、宽容,相互尊重,向学生虚心学习。“让学生的思想得到成长,更多地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贡献社会。”这是修光利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