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舰载机飞行员目视引导装置实现"中国创造"

03.06.2015  09:22

  在茫茫大海上,堪称“移动城市”的航空母舰就像一张随波飘荡的“邮票”,飞行员要在不断晃动的航母甲板上实现精确降落,如闯“鬼门关”,因而舰载机降落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操作之一。2012年11月23日,有5位飞行英雄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的甲板上首批成功起降,这是我国国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雷鸣般的掌声响起,一位中等身材的女性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凭借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满腔赤诚,以精湛过硬的专业技术,为整个工程圆满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她,就是中船重工第七〇四研究所某部专业科科长李媛。

   不靠“洋拐棍”,攻难关托住“刀把子

  长期以来,航空母舰舰载机降落最为关键的目视引导装置技术,仅掌握在美国、法国等极少数国家手中。作为国防重点项目,涉及光学、控制、机械、船体结构、空间几何等多领域的综合知识,技术难度大、风险性强、对精度和可靠性要求极高。

  承接该项目后,作为主管设计师,李媛承受了巨大压力。“目视引导装置不仅涉及灯光照明,还要实现对舰载机的跟踪和引导,这些关键技术不可能从国外获得,可以说是白手起家。”李媛告诉记者。

  李媛迎难而上,牺牲了无数个周末和节假日,往返于北京、上海等各接口单位,调研用户和总体要求;夜以继日加班查阅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反复验证。短短几年,她带领团队集思广益,自主创新,不依靠“洋拐棍”,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完成了科研、样机、陆上样机和装备的研制,实现了关键设备的“中国创造”,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舰载机降落被称为‘在刀尖上跳舞’,其危险程度可想而知,而目视引导装置就是那个刀把子,稍有差池就可能造成机毁人亡。”就这样,李媛以柔弱的肩头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在试验场连续工作的5个月里,面对现场粉尘弥漫、停电频繁等恶劣条件,李媛往往是清晨赶往山上试验场,晚上十一二点摸黑回住处。为得到多种气候条件下试验数据,试验须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台风肆虐的雨天进行。从春草发芽到绿茵成片,从落英缤纷到满天飞雪,李媛在外场工作时间达160多天,最终,试验取得阶段性成功,她被晒得黝黑的脸庞总算露出了微笑。

   以身作则,冒狂风试验“神灯”装置

  海上试验,是检验项目成绩的试金石。作为一项随动系统,装置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海况下稳定性如何等等一系列疑问均需通过海上试验给出准确的回答。一点点的失误和马虎就可能给整个试验现场带来威胁,轻则延误时间,重则产生危害。

  李媛告诉记者,面对一个“弱女子”设计师,当时一些飞行员难免心存疑虑。“他们讲,我们是把命交给这套装置了。”这时候,李媛的胆大心细派上了用场,她平衡安排了试验极限和试验安全,大胆创新,斟酌每一项性能指标并制定了全套试验大纲和实施细则。

  为掌握多种海况下的数据,海上试验还需要在恶劣海况下进行。试验期间,海区迎来了大风降温天气和极端海况,随着船的高速航行和海区的大风,甲板相对风速达到每秒数十米,接近飓风水平。“一踏上甲板,人就会被狂风吹得倒退几步,身体必须与地面成夹角才能保证平衡。”就是这样的危险环境下,李媛当时的心情竟然是“兴奋”,因为这是测试设备在极端情况下稳定性的最好机会。

  在李媛带头下,大家迅速就位。那时正值零下十多摄氏度,凛冽的海风冰冷刺骨。她摘掉手套,用无水酒精棉球对精密设备进行擦拭,手指伸出不到两分钟就冻僵了。她的以身作则,最终确保了试验成功。而她的“女汉子”精神,也深深打动了船上其他成员,原本对她抱有怀疑态度的飞行员如今也成为她的好朋友,大家还亲切地称呼这套设备为“神灯”。

  2012年11月23日,有5位飞行英雄驾驶歼-15战机在辽宁舰的甲板上首批成功起降。第一时间,海军首长亲自来到七〇四所驻地,对七〇四所表达慰问,并对李媛和她的团队以及研制的装置给予高度评价。由于李媛的出色表现,整个工程总师办特地向七〇四所发来表扬信,对她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的精神提出表扬。中船重工集团公司和海军装备部也授予其“工程决战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