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走进复旦,寄语学子 ——做最好的自己—接受祖国挑选
景海鹏在复旦大学作报告
■本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景海鹏(陈冬)!”随着两抹“航天蓝”映入眼帘,复旦大学吴文政报告厅的掌声经久不息。6个月前,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圆满完成我国历时最长的一次载人飞行。昨天,他们二人走进复旦大学校园,与现场500名师生畅谈自己的成长历程及航天梦想。复旦四个校区另有近2000名师生通过视频直播同步参与了这一讲座。
点亮梦想的机会来了,你要抓住它
中国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我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获“一级航天功勋奖章”、少将军衔……从农村娃到家喻户晓的英雄航天员,景海鹏改写命运的关键词,是“点亮梦想”。
小学四年级时,景海鹏因为一个篮球和一句“这个孩子长大了可能会成为一个‘球皮’(打球打得好的人)”,第一次有了篮球梦。五年级时,他入选校队,但由于个头不高,连着3场比赛坐了冷板凳。小小的景海鹏憋着一口气:“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后来,他在家中的土墙上画了一个篮球框,每天练投篮,最终入选县队,并在一场重要比赛中一鸣惊人。
之后,景海鹏又有了上学梦。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景海鹏的童年记忆是父亲扎好50把笤帚,走街串巷售卖;是一头猪养上一年,过年卖掉也只有几十块钱。“我一定要考上大学,为家里争光。”这个念头支撑着他考上离家35公里的重点初中、高中,即便每年只能回家一两次,拿三样东西:一袋馒头、一瓶辣椒面、一瓶酱菜。
1985年,景海鹏上高三。一天中午,他途经学校的报刊栏,一张报纸上的黑白照片吸引了他:一名身穿皮夹克的飞行员站在一架战斗机旁,这名飞行员成功使这架遭遇紧急情况的飞机安全落地。巧的是,那名飞行员叫张海鹏。“我俩名字一样,我要能当飞行员就好了。”飞天梦的种子悄然埋下。飞行员招考时,景海鹏毫不犹豫报名了,同年6月,他顺利成为一名飞行学员。
飞行员训练中有句话:“地面苦练,空中精飞。”从飞行学员到飞行员,景海鹏花了五年半时间。其间,他亲眼目睹战友牺牲的场面,自此立志成为最优秀的飞行员。1996年夏天,他在一次疗养体检时得知,国家正在选拔首批预备航天员。这次,他听见了命运的声音。十年磨一剑,1998年1月,景海鹏正式成为中国首批14名预备航天员之一。从未因个人原因耽误过一次飞行任务,没有过完一个完整的双休日,没有陪父母过过一个春节,安全飞行1200小时———这些数据或可佐证这段艰苦岁月。
景海鹏坚信,“在人的一生中,梦想在不断变化,我们要做的是,时刻准备着,当点亮梦想的机会光临,抓住它。”
挫折和困难是梦想的试金石,你要战胜它
从神舟七号载誉归来后,景海鹏的生活中不乏掌声和赞誉。但对他来说,其背后的艰辛和挫折才是成功的印记。
景海鹏提到,平时航天员要接受严格的地面训练和考核。有一回,他和另一名同伴在地面低压舱、真空舱训练气液操作,由于舱外服的胸甲是高强度合金材质,视野盲区很大,因此要依靠手腕上的镜子,看左右两边的事物。当时,同伴的操作速度比较快,景海鹏急于求成,反而手忙脚乱。事后,他深刻总结教训。后来每次训练,他都提前到现场操作一遍,确保准确无误。
在陈冬的印象中,选上航天员后的第一块难啃的“骨头”就是学习。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要在一年时间内学习8大类58门课程。陈冬说,那段时间考试频率很高,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整整一年没出过校区”。陈冬说:“我当时一直想,还能不能顶得住。”每当他半夜出来透气,总能发现楼上首批航天员的宿舍中,有盏灯一直亮着。后来他才知道,那是景海鹏的房间。“当时他在备战‘神九’,要知道,那会他已经45岁了。”陈冬坦言,就是这盏灯为他重新注入了动力。
航天员这份职业,风险和挑战不言而喻。比方说,从点火到入轨,只有约10分钟,这期间,火箭加速度的最大峰值相当于人体自重的5至8倍压在身上。平时在地面训练时,教员会提醒,“如果呼吸困难,胸痛难以忍受,可以按左边的按钮”。但目前为止,没有一个航天员会轻易按下这个按钮。航天员时时面临的另一大危险在于服装或舱体泄漏,一旦如此,结果便是血液沸腾、全身“爆炸”。以血肉之躯,完成不可能的任务,航天员的秘诀别无其他,就是顽强的意志。
梦想永远没有终点,你要超越它
“你还上吗?”这是景海鹏每次飞天成功后,媒体都爱问的一个问题。按照大多数人的想法,一次飞天,就已功成名就了。但在景海鹏看来,一次成功不是终点,梦想是用来超越的,自己也能得到升华。“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这是景海鹏一直信奉的座右铭。尽管他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还有机会上,但他依然时刻准备着,在国家需要他、任务需要他的时候,报效祖国、回报社会。
据景海鹏介绍,神舟九号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采用人手操作对接。当时,地面训练资源有限,一台手动对接专业模拟器,一周最多每人练2次。但景海鹏额外在每天晚上,花1小时用桌面模拟器训练。就这样,在选拔“神九”航天员之前,他练习手动对接2000多次,比规定训练次数超出1倍之多。再次出征神舟十一号,景海鹏面对的是一次飞得更高、时间更长、实验更多的新挑战。他提到,在33天太空飞行中,他和陈冬一共完成了40多项科学实验,包括太空养蚕、种菜等。“我们必须给自己定一个更高的目标,完成目标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景海鹏这样概括自己三上太空的理由:航天员是我的职业,飞上太空是我的事业,这项职业虽然有挑战和风险,但我热爱并享受这个职业,我会为之付出一切。
“宇宙之广袤无垠,在太空中尤其能够体会。人类何其渺小,但我们凭借智慧来到太空,证明人是如此伟大,祖国是如此伟大。”景海鹏清晰地记得,在太空失重状态下,身体变得很轻盈,但在内心里,祖国、信念等词语的分量越来越重。他表示,航天员站在台前接受大众的掌声,但他们只是航天中的一部分,在他们成功的背后,还有很多航天人默默无闻的身影,他们用辛勤汗水铺筑了伟大的航天之路。
“总有些高尚的事业值得有人去牺牲。”景海鹏希望,更多大学学子能够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甘于平凡的岗位,做好每一件小事,牢记祖国和时代的召唤,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勇敢站出来接受祖国的挑选。
据悉,景海鹏、陈冬今天将来到上海交通大学,与师生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