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组航天员对话曝光:“好爽”背后“压力大”
“失重33天”,他们回家啦!回家路上,航天员都唠了些啥?“安全带系紧点儿。 ”“好嘞! ”“能系多紧系多紧。 ”“好,系上了! ”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成功着陆后,工作人员对返回舱进行处置新华社发
景海鹏和陈东平安飞抵北京 新华社发
陈冬:(喘气,笑)压力挺大啊……景海鹏:(喘气)对,载荷还挺大……做好开伞准备啊!陈冬:好的。……景海鹏:过载压力小一点了啊。陈冬:小多了!景海鹏:准备一下报告词:“神舟十一号报告:状态正常”。陈冬:好的!神舟十一号报告:状态正常。完毕!
开主伞后……
景海鹏:安全带系紧点儿。陈冬:好嘞!景海鹏:能系多紧系多紧。陈冬:好,系上了!景海鹏:座椅提升,准备!陈冬:好嘞!(用力)景海鹏:手放好啊!安全带再系紧啊!陈冬:紧了一些,OK!景海鹏:身体用力,身体贴合(座椅),身体用力。陈冬:明白!据央广
还原“回家”之路—
13时11分
神舟十一号飞船接收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返回指令,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返回舱启动制动返回程序,开始返回地面。约30分钟后,返回舱进入主着陆场区测控搜索范围。
13时59分
返回舱在穿越大气层后,借助降落伞和反推动发动机逐步减速,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空中和地面搜救分队第一时间到达着陆点,开展航天员救援和返回舱处置工作。
随后,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经过检查并确认身体状况正常后,在搜救人员的协助下自主出舱,神舟十一号飞行乘组安全返回。
14时37分
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张又侠宣布: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昨晚景海鹏、陈冬乘坐专机从内蒙古平安飞抵北京。两名航天员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回家”后第一餐——
两位航天员从返回舱到直升机,虽然只有100米的距离,虽然是半躺的姿势,但是两人一直在跟大家招手,所以两位航天员状态还是挺好的。
两名航天员将在飞机上吃到返回后的第一餐,据记者了解,工作人员准备了有小馒头、花卷、米饭、蘑菇炖鸡、白萝卜炖羊肉、咸菜、醋溜土豆丝等。
特写
景海鹏自主打开舱门
冬日的内蒙古四子王旗阿木古郎大草原一片宁静,只有寒风的呼声。8架搜救直升机和大批地面搜救人员严阵以待。
随着飞船启动返回制动程序,第一批5架直升机迅速升空,飞往理论着陆点。
据主着陆场指挥部有关领导介绍,这5架直升机在以理论着陆点为中心的36×36公里的区域上空四角待命。而早在空中飞行等候的2架无人机和1架固定翼飞机,按照指令也飞行至待命空域。这是我国在飞船返回搜救任务中首次使用无人机。
“直升机发现目标!”第一批的一架直升机向指挥部传来消息。此时,在指定区域待命的第二批3架直升机迅速起飞,奔赴返回舱着陆区域。
“快看!”记者所在的直升机上有人指向远处空中的一个小点。记者定睛一看,红白条纹的巨大降落伞在空中吊着返回舱缓缓降落,宛若一朵美丽的鲜花从天而降。
记者看到,返回舱离地面越来越近。飞船在与大地亲吻的一瞬间,一团尘埃腾空,降落伞紧接着扑在地上。
飞船着陆后,航天员景海鹏自主打开返回舱舱门。在我国载人飞船的历次返回中,这还是首次。
因为天气寒冷,出舱后的航天员随即穿上保暖型睡袋,半躺在航天员座椅上。两名航天员面带微笑,精神状态良好。
航天员在舱外停留了不到2分钟,即被转运至医监医保直升机。以往在舱内进行的重力适应过程,这次改为在直升机内进行。“因为经过改装的医监医保直升机能提供较为适宜的温度,而舱内和舱外太寒冷。”指挥部副指挥长李军智介绍。
关注
A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将于2017年启动
本次任务,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完成了他的第三次太空飞行,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迄今飞得时间最久、次数最多、高度最高的航天员。航天员陈冬,六年磨一剑,终于圆了飞天梦想,也成为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中首次完成太空飞行任务的男航天员。
截至目前,有11名航天员14次在太空留下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印记。中国航天员,正在成为太空常客。
随着空间站工程任务的启动,中国未来需要打造一支规模合适、结构合理的航天员队伍。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1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总体方案,计划在2017年正式启动。
黄伟芬说,为满足空间站任务的需要,第三批选拔的范围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的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还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职责,该工作目前进展比较顺利。
B 我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于2017年上半年发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我国首个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将于2017年上半年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
王兆耀说,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是我国全新的飞行器,主要承担为空间站运送消耗物品、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试验载荷设备等任务,并且下行一些空间站废弃物。目前,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正在总装测试,计划2017年上半年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送入太空,随后将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试验。
揭秘
大气层欢迎飞船回家的方式有点儿特殊。飞船在穿越稠密的大气层时,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这种摩擦力让返回舱外部产生上千摄氏度的高温。此刻坐在返回舱内部,从两边的舷窗向外看去,窗外一片通红。
坐看舱外“一片火海”
虽然看起来一片火海,可是航天员坐在这里却并没有什么明显的感觉。为什么呢?在飞船返回舱外表涂着灰色的特殊材料,它们可以耐住这上千摄氏度的高温,通过慢慢燃烧掉自己给飞船降温,这也就是为什么咱们在地面上看到的返回舱总是外表黑乎乎一副烧焦的样子,其实里面的温度绝对安全舒适。
这个时候航天员要做些什么呢?航天员可以适当地调整姿态,把身体紧贴座椅,同时肌肉紧绷,用腹式呼吸,这是为什么呢?虽然窗外的火海不会给航天员带来什么影响,可进入大气层时,飞船飞行的速度在每秒钟7.5公里左右,高速下降产生的过载会让人有不舒服的感觉。这个过载有时会达到4个G左右,这就相当于有4个你自己坐在身上,采用适当的姿态,就可以对抗这种过载。
降到黑障区暂时失联
大约下降到约80公里的高度时,就会进入黑障区。由于和大气层的高速剧烈摩擦,在返回舱表面会产生等离子体,这些等离子体会屏蔽掉所有电子信号,出现黑障现象。这时,返回舱与地面暂时失去联系,不管是声音、图像,还是遥测信息,全部中断,剩下的只有等待。这对飞船和航天员的心理都是严峻的考验。这一段“最难熬的时光”大概要持续4到6分钟,一直要到返回舱距离地球约40公里高的地方,黑障才会消失。
开降落伞时会跳“摇滚”
出了黑障区,和地面又重新建立了通信联系,接下来一个重要动作,就是开降落伞。开伞的过程,对于坐在返回舱内的航天员来说,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情。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返回舱又是摇摆又是旋转,甚至还有翻滚,这个运动是非常剧烈的。对于人的身体来说,所感受到的,也是非常复杂的一种情况。但是航天员们说,这又是一件他们最愿意看到的事,因为这样的摆动,就意味着降落伞的打开是正常的。
随着主伞的完全打开,返回舱逐渐恢复平稳。这个时候,飞船的速度就降到了每秒钟7米左右。不过,这个速度对于3吨多的返回舱来说,仍然会产生巨大的冲击。此时,坐在返回舱里的航天员也要系紧束缚带,准备好对抗着陆冲击。接下来,返回舱的防热大底被抛掉。当飞船下降到离地面只有一米的时候,飞船底部的反推发动机就会点火,产生向上的推力,这样就把飞船下降的速度进一步降低到了每秒3米。这样,飞船就可以慢慢平稳地降落在预定的落区了!
延伸
5项关键技术确保任务成功
据介绍,为确保任务成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瞄准任务需求,紧盯难点特点,组织青年科技创新团队集智攻关,连续突破5项关键技术:
●高精度中长期定轨预报技术
天宫二号交会对接轨道为393公里,需在飞船发射前21天实施轨道维持,兼顾调相、圆化和轨道高度控制,对长时间轨道预报精度提出了新的要求。
●393轨道远导控制策略设计与验证技术
为适应空间站交会对接任务新的控制需求,神舟十一号飞船需具备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会对接的能力。由于初始相位不同、轨道高度不同,中心重新设计了地面导引控制策略,验证轨道和控制精度,优化实施流程,同时重新制定相应的应急控制策略。
●高精度短弧段快速测定轨技术
神舟十一号远距离导引第5次控制与自主导引段第一脉冲控制的时间间隔仅为2圈,定轨时间仅1圈,为短弧段定轨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返回前快速轨道控制技术
为验证飞船快速轨道控制能力,同时优化飞船返回再入品质,飞船返回前的轨道维持采用一圈内两次变轨的控制模式。
●伴星飞越观测及驻留轨道控制技术
在组合体运行阶段,中心要控制伴星实现飞越观测组合体等试验。同时,还要实现驻留点捕获、保持、转移等复杂类型控制,驻留及飞越轨道精度要求高。
本组稿件综合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