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姆娘”

11.08.2015  13:18

舍姆娘”,迭三个字,估计只有江南一带的人会晓得意思。在上海话、苏州话、常州话、湖州话、宁波话、绍兴话等等里面,大家习惯用这个词,来称坐月子的妇女。


个么,为啥要用“舍姆娘”这三个字呢?上海的“舍姆娘”坐月子都有哪些“老规矩”呢?


舍姆娘”的由来上海闲话里,把坐月子的妇女称为,“舍姆娘”。
从字面上看,因为以前坐月子都是在家里待着,不会出门的,更别说吹风了。那么这个“”字呢,就是家的意思;“姆娘”呢,就是女人的意思,引申过来,就是坐在家里不出门,坐月子的女人。
说到这个“”字,过去,不同年龄的女人,都可以带上这个字来形容。比如,五六岁的小女孩,可以叫“小娘”,这个词就是从宁波话“进口”来的。大一点呢,到十六七岁,那就要叫他们“小姑娘”了。
30岁过掉,还没结婚,还没嫁人呢,上海人有一个词,有点“不作兴”,叫人家“老姑娘”。小姑娘出嫁之后呢,大家就叫她,“小娘子”。待“小娘子”生完孩子,做月子了,那么就要叫她,“舍姆娘”了。“坐月子”的老规矩说到坐月子,老人们有一句话:“舍姆里厢不当心,苦头就要吃到老”。
老人们会认为,洗澡就会着凉、受寒,但是,一个礼拜不洗澡,人都要馊掉了,更别说一个月不洗澡了,那人不要被熏死啊!
老法说“月子”婴儿出生后,亲友探望产妇,馈送食品,称为“送舍姆”;
满月则请“满月酒”。向亲友送的呢,通常是红蛋、定胜糕、或肉馒头之类;

满月之日,婴儿要剃除胎发,个就叫。“剃满月头”;
小孩满周岁,还要请客。亲友们则馈赠面条、衣服、及“压岁钿”。洗澡,其实还只是其中一种“禁忌”;过去坐月子,对舍姆娘的护理,有着多种习俗规矩:
忌洗头、洗澡,忌食生冷坚硬果物,需围巾包头,食软酥易消化物,防止舍姆娘落下病根,否则今后的头痛病、腰酸痛、指头龟裂等——这些毛病很难治愈,俗称,“舍姆里做毛病”。
老法为什么有这么多规矩?



不要忘记,当时大多数是接生婆土法接生,所以,生小孩还是件高危的事情,即使是顺利分娩,因消毒不净、或是放血过多,而落下产后后遗症的,也不在少数。
但是,如今都是现代医学了,还坚持用“老规矩”,就会像这个礼拜发生在青浦的悲剧一样,这位湖北来沪的媳妇,竟然被捂到重症中暑死亡,真是要感叹:愚昧啊!望“舍姆娘”的规矩老法里,“望舍姆娘”的习俗有诸多规矩和忌讳。
产妇产下婴儿第一天,邻居、亲戚、好友都要在第一时间上门探望舍姆娘,看望新生婴儿,以示祝贺道喜。
毛毛头”望舍姆娘,自然还要来看看“毛毛头”——这是吴语里,对婴儿的一种称呼,现在很多上海人依然会使用。
个么,为啥要叫“毛毛头”呢?
原来在民俗里,小宝宝满月,就要举行“剃头礼”,剃头师傅给这样的小孩剃头,无须整齐,所以这个便是俗称的,“毛毛头”。
剃下的头发俗称“胎发”,圈成球挂两个吉祥如意的小铜钱,挂在床上的发禄袋上,以为压邪。
舍姆娘的房间是重地,忌讳陌生人擅自闯入,有一个示意方法,是在舍姆娘房间的门槛下方横倒一把扫帚,说明舍姆娘还在坐月子,新生儿尚未满月剃发,陌生人严禁入内,以防俗称的,“生人触”。
这个习俗到现在还有,而且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防止流行性感冒病菌、及其他传染病病源,带入舍姆娘房间,影响舍姆娘和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染红蛋
上海的旧俗里面,家里生了孩子庆贺,要染上许多红蛋。先要送往娘家报喜,然后分别送给亲友和邻里,人们称其为,“报喜蛋”。
老底子还有一种讲法:收到红蛋的,就是生儿子;某某某老婆养了,但是,大家都没收到红蛋,懂了,生女儿,么花头——当然,这种“重男轻女”的思想,随着文明程度的提升,已经少很多了。
历史渊源据说染红蛋的习俗,是在三国时传到东吴的。
当年的东吴都督周瑜,想用假招亲的计策拿住刘备,被诸葛亮识破此计,命赵云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护送主公刘备去江东成亲。
迎亲的人到了东吴,逢人便送红蛋,道是刘皇叔与贵公主孙尚香结婚,吃了红蛋,同喜同喜,还可让吴国太明年抱上小外孙。
东吴本无此风,人们备感新鲜,一传十、十传百,就此留下了染红蛋的习俗,而且都与结婚生子相关联。煮鸡蛋的火候和染红蛋用的染料,这些都很有讲究。

首先,鸡蛋不能煮过了,尤其蛋壳不能破,破了,红粉就会渗入,这就可能有危险。另外,煮熟的鸡蛋不能等到凉透了,为啥?热的鸡蛋染色容易干,而且上色均匀,不易挂色。
然后到颜料店,买染红蛋的红粉。不用多买两、三包足够了。染红蛋千万不能用水,要用醋,红粉放进脸盆,与醋中和就可以染红蛋了。

现在没有人自家染红蛋了,甚至生好孩子,送的也不是红蛋了,取而代之的居然是卤蛋——这黑不溜秋的,有什么喜感么?



您也可以点击阅读原文,下载看看新闻APP,进入“看懂上海频道”查阅看懂上海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