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味儿(二)

27.02.2015  12:25
      羊年的钟声即将敲响,在这一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期间,最为重要、最令人期盼的,莫过于大年三十晚上那顿合家团圆的年夜饭,那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百姓每天吃的内容,足以表明这个国家物质丰富的程度。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年夜饭更能突显出人们的生活水平。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年夜饭的变化也可谓翻天覆地。生活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期的90后,对年夜饭有着怎样的记忆,对它的变化又有何感触?有人说我们吃的越来越好、越来越健康,有人怀念回忆中家与爱的味道,也有人感慨逐渐淡去的年味……“点赞”家乡发展之家乡年夜饭的第二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地年夜饭的变化,听听实践团队的心声。

                                                        安徽·不变的爱
      蛋饺虽然普通,却是我们家年夜饭上必备的一道菜。
      小的时候,腊月二十左右妈妈就会张罗着做蛋饺。那时家里烧饭用的还是煤炉,妈妈围上围裙,坐在炉子边,一手掌勺,一手拿筷子挑起小团猪油在勺子上一抹,放在炉子上,再浇上打好的鸡蛋,顿时响起了诱人的“滋滋”声。做蛋饺时的兴味盎然和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画面,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蛋饺做好后,一口咬下去,满满的都是猪肉的鲜嫩与葱花的鲜香,再伴上荸荠的清脆爽利,无疑是难忘的享受。
      而今,生活已有了大变化,蛋饺却依旧是年夜饭上不变的一份子,散发着浓浓的年味。家里早已没了煤炉,只能去超市买成品。虽说没有妈妈亲手做的好吃,也没有了老煤炉独有的味道,但是过年的喜庆,以及家的温情却依旧包含在这小小的一碗热气腾腾的蛋饺中。时间在变,生活在变,不变的是那些人,那份爱与彼此相连的心。
                                      (图文/汽车学院“合肥跨越发展,你我共同见证”团队)

                                                    福建·团圆难得
      奶奶说,她小的时候,每逢春节可以吃到地主剩下的鱼汤;到她长大的时候,要吃上小鱼得等到一家团圆。
      妈妈说,她小的时候,每逢春节全家凑起来买了一条大鱼;长大后虽然常有小鱼,还是迷恋大鱼的飘香。
      可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大鱼不再神秘,不再难得一见,难得的是春节全家齐聚一堂;后来长大了,春节就更加孤单,鱼也寻常,人也寻常,年味终于变 淡。
      后来的后来我去了他乡,故乡的大鱼与小鱼终于都又成了一年的盼想,故乡的人再见面,也难以掩抑心中的欢畅。
                                                    (图文/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罗源县城市规划调研”团队)

                                                          福建·记忆飘香
      提起浮粿,人们自然地就会想起我的家乡——泉州。外地游客到了这里,店家总是热情地向他们推荐,一定要尝尝浮粿,它也是家乡年夜饭里必备的一道菜。
      浮粿主要是用海蛎、瘦肉和地瓜粉等材料调制成团,再用五角模具定型后油炸而成。小时候,过年期间家乡各家各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灶公之类的神仙以求来年的好运,浮粿便是其中的一道祭祀品。而我常常看着刚出锅的浮粿垂涎欲滴,等不及祭祀完,总有几块已经下了肚。
      随着家乡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地瓜的种植面积已经大为缩减。少了必不可少的地瓜粉作为原材料,加上制作原汁原味的浮粿所花费的时间太多,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年夜饭上的那道浮粿由自制变成了从店家里购买,而且买来的浮粿,也多不再采用地瓜粉,取而代之的是米团,这样浮粿的口感便大打折扣了。
      小时候那股浮粿香,不知什么还能回来。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关于家乡春节传统民俗的迷你调研”团队)

                                                          广西·历史美味
      准确地说,烤猪不是一道年夜菜,而是南宁各地的开年大作。所谓“开年”,即民间为纪念一年开始而庆祝的聚会,也是亲人们走访拜年的时候,规模之大,远超除夕。各地时间不一,主要集中在正月初二至初十。改革开放之前,乡民们没有什么钱,只好蒸一大锅的糯米饭,然后做成猪的样子,名为“银猪”。后来大家渐渐有钱了,才吃得起这种真正的烤猪,称之为“金猪”,一般用乳猪烤制,金黄香脆,肉质嫩滑,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酱汁来蘸。
      烤猪小的也有七八斤,大的有十几斤,主要是用来祭祀,为人们祈祷来年的幸福平安。祭祀结束后,主家会把猪分好,送给每一位来访的亲朋好友,将福气送给每一个人,也寓意着大家的感情长长久久。现在在南宁的一些地方,还能同时见到金、银二猪呢,我觉得是为了缅怀过去的艰辛,憧憬未来的生活吧。如果你有幸同时吃到了金猪和银猪,那我建议你把它们同时放到微波炉里微烤一下,然后再配上自己喜爱的酱汁,那真是将美味和历史融于一口呢。
                                                      (图文/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建国以来南宁的历史文化变迁调研”团队)

                                                              江苏·童年味道
      小的时候,家境算不上好,年夜饭便是我一圆吃货梦的大好舞台,而每次最后端上的,奶奶亲手所做的藕粉圆子更是我的心头肉。每年,奶奶都细细挑选出上好的红绿丝、金桔、蜜枣、桃仁、松子仁,妈妈再加上芝麻粉、绵白糖和糖油丁和成馅心,然后,就是我大展身手的时候啦。左捏捏右揉揉,一个不是那么圆的藕粉小圆子就新鲜出炉啦!调皮的我总是会捏出许多奇奇怪怪的形状,然后笑眯眯地向妈妈和奶奶展示。圆子捏好了,在藕粉中来回打几个滚,然后,我就眼巴巴地扒在锅沿边,看奶奶把藕粉圆子一个个放进锅中,长成萌萌哒藕粉圆子。
      长大以后,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藕粉圆子更是随时可以吃到。轻轻咬下一口,淡淡的香味飘上心头,我满足地呼了口气,还是那股熟悉的味道,那是童年的味道。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盐城的春节情怀”团队)

                                                          上海·华美转变
      记得在童年时,每逢除夕,最开心莫过于全家三代老小共聚一堂,在家中置办一场也许算不上盛大,但却欢快非凡的年夜饭。那种年味是一种忙碌中的喜悦,是一种或淡或浓的乡愁。 
      后来,一家人更多地在酒店置办年夜饭,饭菜的品类也越见丰富。如果只算经济账,在饭店吃肯定没有在家自己做年夜饭经济实惠,但是饭店预定年夜饭却十分火爆,也说明了人们的消费能力显著增强。 
      年夜饭“前天”讲求吃饱,“昨天”讲求吃好,“今天”则讲求吃得健康: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这是人们消费观念的又一次变化。 
      从自己动手张罗可口的年夜饭,到在饭店定制一桌精致的年夜饭,又到今天追求健康美味的年夜饭,年夜饭正以优美的姿态一步步华丽转身。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各地春节美食变化中看祖国发展”团队)

                                                                四川·舍得之间
      我对年夜饭的记忆是从2000年开始的。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在镇子上置办年货,逢单(农历日期为单数)赶场,交通不太发达,所以镇子上的年货大都是农家自制的。年夜饭也是简简单单,几样家常小菜,两碟香肠,两碟腊肉,加上几杯小酒,几瓶饮料,便成一桌。一家人凑在一起,关上门,在院坝里点燃火炮,一阵噼里啪啦之后就开始吃团年饭了。我们这里到了除夕晚上12点,每一家还要再放一次火炮。所以新年第一天往往都是“十面霾伏”。
      随着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过去只能在饭店里吃到的菜肴也进了寻常百姓家。看看我们现在的团年饭:麻婆豆腐、东坡肘子、水煮鱼片、虎皮海椒、咸烧白……各色佳肴应有尽有。我们的文明也在进步,燃放烟花爆竹的越来越少,环保的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虽然过年的气氛似乎因此而显得淡了些,但是我们的生态环境也因此而更加美好,也算是有舍有得吧。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我眼中的‘城厢之春’”团队)

      从平平淡淡的家常小菜,到丰盛美味的山珍海味;从难得一见的鸡鸭鱼肉,到追求绿色的健康饮食,变化的是年夜饭的菜品,不变的是家人团聚的温情与喜悦。无论经济如何发展,过年的方式如何变化,我们对家乡的热情,对亲人的真情永恒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