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家乡味儿(一)

26.02.2015  14:02
      “梦总在远方,想念却停在故乡”,异地求学的我们,心底深处无不充满着对千里之外的家乡的深深眷恋。无论是坐拥名山大川的钟灵毓秀之地,还是某个不知名的小小城镇或村落,家乡总是最温暖也最牵挂的所在。而在这辽阔的中华大地上,不同地域的人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习惯、风俗与文化,家乡的特色菜肴也成为离家在外的游子所怀念的对象之一。也许是像北京烤鸭一样驰名中外的大餐,也许是不为人知的街头小吃,不同的风味,却蕴含着同样深厚的恋乡情结。
        今年寒假,同济大学再次启动“‘点赞’家乡发展”大学生返乡专项社会实践,利用假期开展迷你调研、人物访谈和公益科普三部分活动,鼓励同学们通过了解家乡的节日风俗,走近身边的平凡人物以及宣传专业的科普知识,从而贴近家乡生活,助力家乡发展。作为本次社会实践的特色板块之一,校团委向实践团队发起了“家乡年夜饭”图文征集活动。第一期以“舌尖上的家乡味儿”为主题,与大家分享自己家乡的特色佳肴,共同感受那一份浓浓的乡情。以下图文均由实践团队供稿。(按省份首字母排序)

                                                安徽六安---万佛湖鱼头·年年有余
      万佛湖鱼头是一道以鱼头为原料的美味佳肴。据说当年姜子牙钓鱼的地点正是万佛湖,而纣王最喜欢吃万佛湖的鱼头,称其为“天下第一鱼头”。万佛湖鱼头由此名扬天下。它是我们当地人逢年过节必备的一道佳肴。鱼与余谐音,象征着年年有余,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向往。
      万佛湖鱼头这道菜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道家乡的特色美食,更包含着我对家乡年文化的深刻情感。每年过年时,餐桌上那一道摆在中央的鱼头,就是我对年的记忆的开始。还记得奶奶在锅里放入鱼头,然后时不时加些调料,而我就踮起脚趴在锅台边,贪婪地感受着鱼头的鲜美,盯着那缓缓升起而后不断在屋顶萦绕的热气,氤氲着美好甜蜜的氛围。而今乡下的奶奶家不再用那种老式的锅台,而是用上了崭新的煤气灶,我也不用再踮起脚尖去注视锅内翻滚的鱼头,然而始终不变的,是过年时家人团聚的美好情感,是大家对新年的纯真夙愿,对未来的美好希冀。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探寻家乡年味儿以及风俗文化的魅力与变迁”团队)
                                                                  重庆---麻辣火锅·豪爽包容
      麻辣火锅源于清中后期,但在20世纪20年代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开始走向发展的巅峰。“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吃麻辣锅”道明它的最初特点——廉价。但历经百年岁月的磨砺,火锅已脱胎换骨,从码头走进了街头巷尾;其菜品形式也已不拘泥于最初的“水八块”,而是不拒荤腥,不嫌寡素,兼容并包。
      随着火锅走向口味各不同的大江南北,也衍生出了不同的类型,然而我最爱的,还是家乡原汁原味的“重庆味道”。那由牛油、辣椒、八角等原料熬制的锅底,能激活哪怕是最挑剔的美食家的味蕾。常能看到一群行酒令的膀爷,在火锅店里吃的面红耳赤、全身出汗。他们是重庆不拘小节、放荡不羁精神的最佳代表,但这骄阳一样的热情也从未侵蚀我们内心的温存与和善。辣,是对身体的灼烧;味,是对灵魂的救赎。就像火锅的五味俱全,味相渗透一样,我们重庆人进可热情似火,退可中正平和,粗犷与端庄的性格同时绽放!
                                                (图文/土木工程学院“过去与未来——聚焦重庆发展”团队)

                                                  河南南阳----饺子·吉祥如意
      饺子原名“娇耳”,相传由我国医圣---河南南阳人张仲景发明。年三十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为“子时”,“”与“”谐音,有喜庆团圆、吉祥如意的意思。一些人家还会把硬币包在饺子里,意为在新的一年里财源滚滚、好运不断。
      提到过年,对于河南人来说首先想到的就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虽说平常也偶尔会吃饺子,可春节时吃起来却总是别有一番味道。小时候吃年夜饭时,自己总爱跑出家门,看烟花,放鞭炮,玩上一圈儿回来,就可以吃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长大后,我也参与到包饺子的过程,还会放入红枣、干桂圆等,吃到我包的“吉祥饺子”的家人会收到我精心准备的新年礼物······记忆中的饺子,总在鞭炮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和大家的欢声笑语中隆重登场,一家人其乐融融,充满了过年的喜庆味道。饺子文化是河南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河南人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体现。
                                                                (图文/经济与管理学院“我家乡的——年味儿”团队)
                                                            湖南永州---东安鸡·温馨记忆
      东安鸡,因烹饪方法源于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而得名,历经西晋、清末和民国三个朝代变更,现已传至世界各地。它色泽鲜艳,肉质鲜嫩,酸辣爽口,香气四溢,香、酸、嫩、脆俱全,令人大饱口福。

      犹记得母校永州一中食堂的东安鸡是学生党的最爱。在学校吃饭没胃口时,它便是开胃的不二选择,往往只恨食堂的阿姨小气,大胆的同学甚至还与阿姨叫板:“太少了吧!”如今求学在外,每每看到东安的同学晒出父母特意制作的东安鸡,心里总有一阵醋意,却只能默默收藏上面的图片。也许它已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远在异乡的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图文/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点赞家乡发展,聆听永州之声”团队)

                                                      辽宁---猪肉炖粉条·温暖滋润
      猪肉炖粉条发源于四川,唐朝期间薛仁贵非常喜欢四川菜,在被政府发配到东北后也把四川菜带至东北,并根据当地的风格将其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东北地方风味菜肴,深受北方人的喜爱。

        如今说到东北美食,猪肉炖粉条绝对是全国知名,冬天的时候这道菜在我们家乡尤其常见。粉条吸取了肉的香味,而肉也变得肥而不腻。一道猪肉炖粉条,一桌围坐在一起的家人,一边吃着热乎乎的饭菜,一边聊着天,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家中也像这道菜一般变得温暖了起来。每年的年夜饭,有了这道菜的登场,东北的年味一下子就出来了。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各地春节美食变化中看祖国发展”团队)
                                                                  山东淄博---酥锅·家的味道
      酥锅是一种山东淄博汉族名菜,传说是清朝初年颜神镇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创始,故菜名为“苏锅”。又因此菜用醋较多,以肉骨鱼刺酥烂为主要特征,遂改名为“酥锅菜”。其口感酸甜适宜,醇香滑爽,回味无穷,能给人以一种“曲境通幽,豁然开朗”的饮食艺术享受。
      在各种各样的山东年节菜中,酥锅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穷也酥锅,富也酥锅”,春节时,一般家中都会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各种食材,酥上一锅以备随时食用,因此有“家家有酥锅,一家一个味”之说。吃酥锅已经逐渐成为了山东地区一种民间的饮食艺术和风俗文化。寒冷的冬天里,挖一勺奶奶刚做的酥锅,各种原料的味道都汇到嘴里,把一年中经历的酸甜苦辣一扫而光,便只余浓浓的乡情和家人团聚的温馨。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各地春节美食变化中看祖国发展”团队)
                                                                  上海---四喜烤麸·喜气盈门
      四喜烤麸是一道上海的汉族名菜,属于苏菜,色酱红,香浓醇,咸中带甜。上海人过年讲究极多,菜名需讨口彩,“烤麸”即是“靠夫”,寓意家里的男丁来年取得更高的成就。“四喜”源于它最早的名字“四鲜烤麸”,上海话“”和“”同音,所以有了“四喜烤麸”之称。
      中国人所谓的四喜是指“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四喜烤麸中也有烤麸、木耳、金针菜和鲜笋四种原料。我所熟知的这一道菜吃起来是甜甜的,也十分有嚼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它已成为了平时家庭餐桌上的食品,而不仅仅出现在年夜饭中了。我想家乡人对这道菜的喜爱,也不仅是因为好吃,更是为了讨个口彩,以四喜之名寓意新的一年能有更多的喜事发生。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点赞家乡发展’大学生寒假返乡专项实践”团队)
                                                                          四川—毛血旺·红火喜庆
      毛血旺发源于成都,是成都名小吃,又叫“冒血旺”。其成菜汤汁红亮,麻、辣、鲜、香四味俱全。其实这毛血旺,就是简易版的火锅。四川街头有的是这样的“冒菜”摊,所谓的“”就是把自己随意所取的菜品在火锅汤里烫熟,就可以开吃了。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在饭店里吃这个菜,最后吃遍全国,当然也就豪华了许多,成了响当当的川菜。如今,毛血旺已引领川菜大军,席卷了大江南北,也得到了不断的改良和创新。
      过年时,如果朋友(凡是能吃辣的)到我家做客,毛血旺这道菜一般都要做。四川人过春节不吃饺子,但是这些红彤彤的菜是一定要有的,毛血旺就是“”这个血旺儿。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个大汤盆端上桌子,吃着红彤彤的毛血旺,喜庆洋洋,来年日子一定红红火火。
                                              (图文/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从各地春节美食变化中看祖国发展”团队)

      无论离家乡多远,总有一根线把你和家乡连在一起;无论离家乡多久,总有一缕情在你心中荡漾。咀嚼故乡,心灵为之洗涤;品味故乡,灵魂随之皈依。嗅着家乡的味道,便不会迷失回家的路,无论天涯海角,都会魂归故里。“点赞”家乡发展,让我们共同体悟这乡味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