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风采巡礼]致远学院党总支:构筑“致远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8.11.2014  18:38
      [编者按]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将迎来第十次党代会。值此内外发展契机交汇之时,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学校党建工作要求,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新闻网特推出“党建风采巡礼”专栏,展示各院系、直属单位、附属医院在党建工作中的成绩和风采。

      ——“致远”一期、二期、三期共159名学生顺利毕业,95%选择赴海内外一流大学深造。

      ——以培养创新型科技领袖人才为根本使命的“致远”模式于2014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于2013年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阶段性总结中受到专家组“实施情况良好,改革成效显著”的高度评价。

      ——示范与辐射作用逐步显现,吸引海外杰出教授参与授课并指导相关院系学科建设,与相关院系合作引进14名“千人计划”专家、5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8名“青年千人”等,提升了相关学科的师资水平;2014年学校推出“致远荣誉计划”,将“致远”优质教学资源扩展至校内拔尖学生,带动全校人才培养改革。

      为实现上海交通大学培养创新型领袖人才的历史使命,2010年,学校在“交大理科班”基础上成立致远学院,旨在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多元文化理解和全球化视野的创新型科技领袖人才。作为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首批试验单位之一,致远学院于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项目。学院党总支正式成立于2012年11月,下设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现有教工党员10人,学生党员23人。

      致远学院的梦想,是汇聚世界名师,成就天下英才。全体致远人努力传承“致远梦”,积极落实以“知识探究为基础、能力建设为核心、人格养成为根本”的“三位一体”育人理念,以“体制改革”为依托,以“机制激励”为抓手,以“环境营造”为根本,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办学5年多来,激情、梦想、求实、卓越,已经成为致远人的内在追求。近两年来,致远学院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党建研究课题特等奖、上海交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优秀项目、上海交通大学献血工作“优秀组织一等奖”以及上海交通大学“文明班组”、“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

        大胆探索,敢于突破,为拔尖学生创设一流的成长环境

      在现代科学领域,不同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已成为大趋势,学科交叉形成的大量交叉学科大大推动了科学进步,成为前沿研究的重要内容。拔尖人才成长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需要为之创造宽松的环境,提供广阔的舞台,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挑战老师的权威,敢于开拓新的思想。不同学科的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能够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科交叉环境。“致远学院”作为学校专门成立的试验基地,突破院系学科壁垒,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将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化学5个基础学科的拔尖学生集中管理。

麦克米伦科学与教育代表团一行参观考察致远学院教育教学情况

      为遵循人才成长规律、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学院注重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从制度上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成立由海内外杰出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作为人才培养的决策机构,负责设计人才培养总体目标、控制教学质量、协调各专业方向培养方案等。教学指导委员会下设5个培养方向的分委员会,由相关院系的教授及部分海外教授组成,负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师聘任。实行项目主任制,各方向聘请杰出教授担任项目主任,每月召开一次由学院领导班子参与的项目主任会议,及时商讨并解决各方向在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创新性地采用师资双聘激励机制和学生遴选机制汇聚优秀教师和学生。与致远学院同期成立的自然科学研究院是全校基础学科交叉研究平台和学院学术支撑基地,通过“学院+书院”的学习平台和“学院+研究院”的学术平台,形成了言传身教的育人环境。

      首届毕业生邰骋同学的感悟代表了致远学子的心声:“求学致远的最大收获,是找到了一个充满梦想和激情的地方。这里有的是大师,有的是题目,有的是空间,有的是机会。几年的耳濡目染,使我确信这条路通向梦想!

      育人为本,整合资源,汇聚海内外杰出教授投身拔尖人才培养事业

      致远学院创新师资选聘机制,通过和相关院系密切合作,聘请校内优秀教师,从海外引进杰出教授,邀请著名学者前来授课等方式来支持学院的教学工作。目前学院超过三分之一的主讲教师为“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海外一流大学的教授。数学和物理学方向由诺贝尔物理学奖Tony Leggett,“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蔡申瓯、金石、季向东等知名学者领衔授课;生命科学方向组建“海外+校内教授”的核心课程师资团队;计算机科学方向“讲座教授组”由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担任首席教授,汇聚了包括两名ACM Fellow在内共11名海内外知名教授和学者加盟;化学方向启动IAG项目(International Advisor Group),组建高水平海外教师授课团队。

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教授与学生密切互动

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蔡申瓯教授与学生讨论学术问题

      在这里,杰出师资参与讨论制定培养方案,承担日常教学任务,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形成了良性互动:一方面,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有力地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也对热爱科学的优秀学子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逐步形成“教而得天下英才”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学生们的优异表现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热爱人才培养的杰出学者担任致远学院的授课和指导教师,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激情和乐趣。

致远系列教材第一本于2013年正式出版

      致远学院吸引了包括5名院士、3名国家级教学名师、14名“千人计划”专家、15名“长江学者”和22名“杰青”在内的142名校内教师和67名海外教授直接参与授课。学院启动了致远系列教材建设,在John Hopcroft教授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出版了《Computer Science Theory for the Information Age》教材,深受学生欢迎并受到国内外其他大学师生的关注。

      营造氛围,增进合作,打造高水平、国际化的平台

      致远学院办学5年多来,形成了独特的学科交叉环境与浓郁的创新学术氛围。学院随处可见用于师生交流的讨论室、阅览室和白板,师生之间、学生与来访学者之间的交流特别频繁,平均每年举办上百场学术讲座、十多个学术会议和暑期班,诺贝尔奖得主David Gross、小林诚、Tony Leggett,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姚期智,菲尔兹奖得主Vaughan F. R. Jones、Cédric Villani,美国科学院院士沈元壤、Harry Swinney、叶军等百余名海内外学者来访,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专业兴趣,还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崇尚科学和追求真理的人格。

美国科学院院士叶军做客“ZY-INS沙龙

      与自然科学研究院共同推出“ZY-INS沙龙”,每周邀请学者开展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内容新颖的主题演讲。季向东、季卫东、王维克、叶军、赵一雷、郑杭等知名教授都曾受邀为学生带来精彩的演讲,与学生展开零距离的学术对话与交流。

      通过贯穿四年的课堂内外研讨式学习,大一进校开始就结合平台课程开设小班讨论课和学生唱主角的“学子讲坛”,从大二开始每学期都开设由杰出教授主持的专业研讨课,从大三开始举行系列暑期班及鼓励学生参加国外一流大学的暑期班,大四开设毕业论文讨论班,并鼓励学生自发组织各种学术沙龙等活动。不同学科师生之间的自由讨论与交流,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突出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知识整合和沟通协作能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积极落实导师制,努力构建高水平的学业和科研导师队伍,每个学生每周至少要与导师有两个小时的交流时间,通过师生间“一对一”互动,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经常性安排杰出学者和学生吃饭聊天,畅谈学术与人生,让学生有机会从大师身上学习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

      多次来访的美国科学院院士Harry Swinney教授曾感慨:“这里的教师、学生、组织管理以及学习氛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令我回忆起1978~1982年适值美国经济蓬勃发展时我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度过的黄金时光。

2011级计算机科学方向全体学生在康奈尔大学完成两门夏季学期课程

      近年来,学院持续加快国际合作步伐,与康奈尔大学、牛津大学、悉尼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与科研机构展开访问交流;通过暑期交流项目、海外毕业设计、博士联合培养项目等多种国际化教育形式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学生与国外顶尖学者建立学术联系,实现科研梦想。为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国际交流项目,学院还专门制定了《海外游学项目管理办法》、《海外毕业设计办理流程》等一系列规定。

      2010级生命科学方向陈麓静同学在耶鲁大学医学院周志敏教授实验室进行了9个月的毕业设计,在周志敏教授和实验室成员的指导和帮助下,在神经科学领域顶尖期刊“Neuron”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

      凝心聚力,引领发展,为拔尖学生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学院党总支成立两年来,始终站在人才培养事业的最前线,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抓党建,把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推进作为学院党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做好制度建设,坚持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形成人才培养的整体合力,为学院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学院党总支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融入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中,学院机关的行政人员全部是党员,由他们组成了致远学院教工党支部。“一个需要心系学生、呵护灵魂的职业,一个值得用心投入、用爱耕耘的岗位”——这是学院机关党员同志们对自己的岗位形成的共识。在致远学院,无论是思政教师还是教学秘书、无论是行政人员还是学院领导,他们不断点地关注学生动态,不断线地关心学生发展,不断档地帮助学生成长。一位学生曾经说过“钟情于致远,不在于致远的声名鹊起和装修明艳,而在于她的温暖。”教工党支部全体同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以“创建服务型党组织,优质高效服务助力学院科学发展”为目标,用他们的敬业和实干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用他们的爱心和智慧默默地浇灌着神圣的教育事业。两年来,荣获“特色主题组织生活案例奖”、“文明班组”、“三八红旗集体”等多项荣誉。

致远学子勇夺校第十八届“联合杯”辩论赛冠军

学生党支部参观钱学森图书馆

      学院党总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用心策划和指导学生党团支部、学生 会开展具有致远特色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努力培养学生形成“理想远大、志向坚定、视野开阔、淡泊名利”的拔尖人才成长所必须拥有的精神境界。通过定期举办由同学主讲的“学子沙龙”、邀请学者主讲“大师面对面”讲座、编写学院科学期刊《致远人刊》、建立书籍交流平台“包小图”等措施,将学术交流从课堂之上延续到课堂外的各个角落,全方位占领和巩固“第二课堂”的阵地,带动学生工作迈上新台阶,也培养了一批表现突出的学生党员,为广大学生树立了一面旗帜。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奖”的“致远一期”许志钦同学是优秀学生党员的典型代表,他利用寒暑假带领一批交大学子在家乡创办“致远班”,不仅向家乡的中学生们传授知识以及学习方法,更让家乡的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树立更大的理想。2011年寒假开始,“致远班”拓展为“致远书院”,在六省七个地方同时开办,产生积极反响。几年来,学生党支部先后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党建创新奖”、“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示范党支部”等荣誉称号。由学院党总支主持的《大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课题获得了学校2013年党建研究课题特等奖。

校长兼致远学院名誉院长张杰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学院党总支的积极谋划和大力推动下,学院从2014年春季学期开始启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试点项目,预计2015年春季学期实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四门思政课程的全覆盖。校长兼致远学院名誉院长张杰院士走上思政课讲台,为同学们诠释“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我们要怎样实现中国梦”。思政课由此脱去了传统的“枯燥”的帽子,让学生有机会与老师面对面交流困惑和思考、探讨理想和人生,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强化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切实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对学生人生的引领作用。同时,致远学院的思政课改革为学校全面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水平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014级“致远荣誉计划”全体新生户外拓展训练合影

      致远学院把最具创新思维的教师和最具创新潜质的学生聚集在一起,致力于营造良好的环境,让他们的创造力互相激发,产生让学生受益终身的创新能力。2014年学校实施“致远荣誉计划”以来,学院党总支把学院工作与推进本科生“致远荣誉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部署要求逐渐转化为工作方案,明确路线图、任务书、时间表、责任人,积极凝聚多方力量,积累办学优势,深化国际合作,将一流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展至全校拔尖学生,助推全校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致远梦”属于每一位热爱科学研究并有志于以科研为事业的莘莘学子,属于每一位重视和投身拔尖人才培养的学者教授,属于每一位精勤奉献、守护梦想的致远人!在追梦的道路上,全体致远人团结前行,奋斗不息,用梦想点亮激情,用梦想勾勒明天,用梦想铸就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