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监管办法和运行模式为国内自贸试验提供经验 青浦探索“再制造”
位于青浦出口加工区内的上海普惠公司,近日将4台修复好的飞机发动机顺利交给客户。与以往不同,这4台发动机的部分零配件,从进口旧发动机上拆下修复再利用。过去,旧发动机绝对不允许进口。如今,在上海海关、国检、市商务委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创新监管办法和运行模式,青浦出口加工区成功开展“旧发动机再制造业务”,不仅使企业缩短维修周期、降低材料配件和物流成本,也为国内自贸区开展此类维修业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一台飞机发动机的维修费可达2000万元——航空维修业务,可是大生意!据了解,普惠公司是国内第一家在出口加工区开展航空维修业务的试点企业。2009年设立以来,企业已累计进厂400台飞机发动机,修复出厂380台发动机,累计实现进出口额近90亿美元。
在维修实践中,普惠公司发现,有时送来维修的飞机发动机,因维修成本太高或服役时间太长,不具备维修价值,只能重新组装后原样退回国外。一台近乎报废的旧飞机发动机里,包括1.2万余个零部件,其中有10%左右的零件可再利用。如这部分零部件能留下来,再用于其他发动机的维修,就能实现多赢。
过去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境外报废的旧机电禁止进口。在出口加工区,对于机电产品的修理,只能是“原进原出”:新更换的零配件需要进口,更换下来的旧零星部件,必须作为成套散件再运出去。在青浦出口加工区总经理徐农看来,如果普惠公司的“发动机再制造”业务能够顺利走通,将可为“境外旧机电的再利用”提供成功范例。
去年6月,青浦出口加工区会同普惠公司,把企业的需求想法与市商务委、上海海关等进行沟通,研究如何帮助企业突破这项瓶颈。商务、海关等部门从项目定义等方面入手,仔细剖析普惠的业务,最终确定了“成套发动机散件出口”、“零部件合同清单备案留购”、“出加工区维修费料件费征税”、“边角料按现行政策管理”等监管办法,支持企业开展业务探索。
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普惠公司一方面派技术员工赴普惠国外工厂学习、研究拆解技术,另一方面利用大飞机项目支撑与上海交大、民航技术学院合作,消化吸收零部件拆修专业技术,同时针对通用公司等每季度更换的维修手册,请来专家现场传授,全面提升公司技术人员的维修水平。
前不久修复好的4台发动机中,共用上了从旧发动机上拆解下来修复好的650个备件。一台发动机从进厂到修复出厂,一般需要55天,新零件购买周期要5天,利用“发动机再制造”,每台发动机的维修周期就可以缩短5天,从而为航空公司节约不少成本,普惠公司的竞争力也由此提升。据测算,“发动机再制造”业务,可为企业节省材料、物流成本3%以上。这一突破也为自贸区开展维修业务创造了新经验。
普惠公司副总经理郑旭然表示,随着“发动机再制造”业务的推进,他们维修的机型也将从通用公司的产品拓展到V2500型号发动机,未来市场份额更大,预计明年维修量将由原来130台增加到200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