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旧厂房成"人才大厦" 求职者"打飞的"应聘

15.12.2014  17:55

  12月15日消息:今年8月25日,由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牵头搭建的“人才大厦”正式对外试运行。截至目前,其可受理的公共服务增至37项,举办各类专题培训52场,两场招聘会吸引近7000名应聘者,累计服务企业736家。

  “今年搭平台,明年搞创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区内企业需求导向,政府在人才制度、管理及服务等方面的一系列创新举措,将于明年实质推进。届时,一些国家层面政策亦有望突破。

   旧厂房变身“人才大厦

  距离外高桥“心脏”地带不远,地处菲拉路55号的自贸区“人才大厦”外观朴实,并不惹眼。

  走进主楼一层,是700平方米的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大厅,12个办事窗口一字排开,包括人才引进申办、职业中介机构审批、社会保障和就业促进等37项区内企业人才公共服务在这里集聚。左手边的电子屏幕上,各类专题培训信息滚动显示,一场由区内开发公司主办的HR沙龙刚好要在当天下午举行。

  “自贸区改革,就是政府往后退,市场做主导。”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贸区人才大厦的建设采取的是政企合作模式,主要投资方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可以说,与区外各地方人才大厦的情形相比,自贸区人才大厦的政府补贴力度要小得多。但从政府职能转变的角度来看,这无疑又是一种创新———

  “整体理念上,自贸区人才大厦是社会化、市场化的,政府只起到一个规划、推进和扶持作用。不像过去,政府一头包办。因为只有市场化、社会化,才能把改革高地建得更高。”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事实上,人才大厦的主、副两楼均由旧厂房改建而来。目前作为培训场地之一的主楼B1层,原先则是地下车库。

  前往主楼二层时,记者发现所乘电梯也经过一番加工装饰,从门框边缘依稀可辨其原本为货梯。现在,主楼二、三层还处于物业准备阶段,但从雏形可见改造工程极富心思,内部设计与规划也考究、到位。

  透过二层一间办公室的玻璃窗向北望去,一河之隔便是自贸区外高桥商务区,眼前的几栋商务楼在自贸区挂牌后,租金最高时曾涨到10元/天/平方米。“我们将人才大厦选址于此,还出于周边环境和未来规划的考量。”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着商务区方向告诉记者,今后,一座人造天桥将连接人才大厦与外高桥商务区,一些休闲设施也会陆续建成,“人才大厦周边的人文味道会更浓。

   区内招聘会录用率高达35%

  就在刚过去的11月,上海自贸区人才大厦继9月首场招聘会后,举办了第二场专题招聘会。当天,4200人角逐820个岗位,花旗银行、浦发银行、中国人保等50家企业现场纳贤。金融、贸易、物流等相关领域求职者挤满了整个招聘大厅,应聘队伍甚至排到了主楼门口。据悉,两次招聘会提供岗位1500多个,吸引求职者近7000名,后续跟踪发现,企业录用率高达35%。

  “此前的自贸区从没办过招聘会。”相关负责人指出,过去,区内企业多是通过校招、周边街镇的辖区招聘会以及网站、中介机构等途径招人,但效果并不理想。据不少企业反映,在各大招聘网站发布职位信息,有时甚至连一份真实简历也收不到,而校招等渠道又通常不那么“对路”。

  “这两次招聘会则是为区内企业‘量身定做’。我们根据企业自身需求,列出岗位、要求和招聘人数等信息,提前两周在网上进行公布,因此很有针对性。

  他介绍,由于这次是金融、贸易、物流企业的专场招聘会,因此特意通知了财大、对外经贸、二工大等10所匹配度较高的大学。甚至有不少福建、广东等地的外地求职者专程“打飞的”前来参加自贸区招聘会。

  区内企业对于两次招聘会的反响也普遍热烈。据了解,通常情况下,企业平均每个岗位会收到十多位求职者投递的简历,其中五、六位求职者的资质会达到录用标准,因此企业还有筛选余地,能够“好中选好”。

  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区内企业要求继续举办类似招聘会的呼声很高。今后,管委会将尝试引入第三方人力资源中介机构来操办区内招聘会,将其逐步推向市场化。此外,与一些境外人力资源机构或国外领馆合作的境外招聘,也有望为自贸区企业招贤纳士。今后,自贸区管委会还将探索建设人力资源网上服务平台,为企业在线发布招聘需求、对接人才资源提供载体。

   国际人才需求集中在新兴领域

  数据显示,上海自贸区设立一年来,区内新设企业1.3万多户。目前,每月新注册企业维持在数百家左右。

  “这么多新企业,涵盖了几乎各行业各领域,它们在注册完毕后的第一步便是招人。”当被问及自贸区最缺哪类人才时,相关负责人毫不犹豫地说,“都缺。

  从制造业一线工人,到企业中层技术人员,他表示,自贸区对于人才的需求并非局限于“高大上”,企业招聘的不仅有白领,也需要诸如后勤、仓库等辅助人员。譬如11月的招聘会上,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的一家国际物流公司,就抛出了20个“保税仓库操作”、4个“空运操作”的岗位。

  当然,自贸区在金融服务领域、航运服务领域、国际贸易领域、专业服务领域等基于新出台政策及新兴业务,也将催生新的人才需求。譬如金融租赁领域的租赁精算、项目开发;跨境电子商务服务领域的国际贸易、法务人员等。

  “‘负面清单’带来的开放,使得许多业务模式都是过去没有的,”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区内企业对人才的另一大需求,主要集中在如金融、市场营销和物流等新型开放领域。但一方面国内高校对这些专业背景的教育质量与国际相比有差距,另一方面与国内目前的经济领域相比,自贸区内涵盖的业务大部分为全新业务,因而如何引进有专业和经验优势的国际人才、海归人才,来弥补当前的市场空缺是当务之急。

  他表示,自贸区人才大厦这一平台搭建后,能形成由政府引导沟通、企业为主体、多方合作的市场专业化高素质人才培养项目。另外,通过平台,一些全国性和境外招聘机构亦可逐步入驻,实现企业与外籍人士、海归人士间的双向交流。

   两个课题”明年上半年出炉

  “改革”是自贸区的核心字眼。然就人才制度创新来说,面对区内现有的两万多家企业与30多万就业者,摸清制度如何改、改什么,并非朝夕之功。

  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由管委会参与的两项课题———《自贸区人才需求白皮书》与《自贸区人才制度创新研究》正在积极开展当中。

  据他解释,两个课题的内容相互配套、相互衔接。“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自贸区各类企业对人才的结构性需求是什么?这是只有政府牵头才能完成的事情。我们和专业机构合作,充分利用政府力量去接触到更多企业的样本数据,让《白皮书》的调查结果更加精准。”而同期,管委会配合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保局进行的《自贸区人才制度创新研究》,则是围绕企业需求,侧重研究政府在人才制度、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改革应如何进行。

  “在人才创新制度的课题中,将涉及政策环境、生活环境、境外人才等一系列问题,譬如境外人才的签证、绿卡、居留和出入境事项;又譬如人才激励方面的股权激励机制和个税突破等事项,”相关负责人表示,“总的来说,就是今年搭平台、明年搞创新,到时,一些国家层面政策也会有望突破。

  据了解,今后,《自贸区人才需求白皮书》将每年更新,逐年跟踪区内企业对人才招聘、人才培训等需求动向。截至目前,首期《白皮书》预计于明年3月底成形,《人才制度创新研究》也将于明年上半年之前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