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岸自贸区发展 ——复旦大学自贸圆桌会议(第九期)暨两岸金融圆桌第二期成功举办
2014年8月28日,由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台湾中华经济研究所、复旦-金圆两岸金融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复旦大学自贸圆桌会议(第九期)暨两岸金融圆桌第二期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举行。本次圆桌会议汇聚了复旦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和复旦-金圆两岸金融研究中心的多位资深研究人员和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的四位重量级经济专家,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将近一周年之际,总结过往经验、对比两岸境况、为两岸在国际大背景下的共同发展献策献力。
出席本届论坛的各界嘉宾包括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史惠慈研究员、林俊甫博士、陈泽嘉、陈淑娟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自贸区综合研究院院长袁志刚教授,经济学院副院长、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副院长、两岸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教授,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法学院龚柏华教授、经济学院林曙教授、袁堂军研究员、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兼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秘书长尹晨副教授、院长助理许闲副教授、院长助理兼两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卢华博士等相关领域学者。袁志刚教授主持了本次圆桌会议。
热烈的来访欢迎和双方简短的互相介绍后,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史惠慈研究员提出了他们主要关心的问题。一是上海自贸区金融方面的改革进展;二是自贸区的复制推广路径及未来走向到底何如。她指出台湾也正着手打造自由经济示范区,因此上海自贸区可能为之提供对比和借鉴,并进而寻求合作的可能。
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随之给出了总领性的回答,指出上海市政府正为自贸区满一周年进行评估,评估中可能发现差距,这是由自贸区诞生背景决定的,但不必着急,政府改革、贸易便利化、投资开放确实在推进,而金融方面由于敏感性有其艰难之处,哪些可复制、如何复制的确是需要中央反复梳理的问题。
复旦大学孙立坚教授就金融方面的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资本项目的开放不应喧宾夺主人民币国际化这个大战略,人民币国际化自然会带动金融开放的步伐。此外,自贸区战略主要是企业走出去的战略,这还使得境外人民币的使用有了实体经济的载体。法学院龚柏华教授回应了两岸自贸区对比问题,认为主要是台湾方面旨在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与大陆旨在促进国内改革的目的性差异。另外龚教授主要从法律方面分析了自贸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其中各部门的利益冲突是两岸面临的共同问题。尹晨副教授提到,即便中央对上海自贸区的大胆放权,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仍存在矛盾。他还用雁阵理论分析了上海自贸区的复制路径,上海自贸区目前的推广路径还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主动、选择性的复制过程,其他地区根据各自特色进行了开放领域的分工。
随后,复旦大学张晖明教授、许闲副教授、林曙教授、袁堂军教授、卢华博士分别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张晖明教授强调了自贸区 “以开放促改革”的意义,包括“倒逼”政府改革、企业寻找商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许闲副教授从保险角度预测了自贸区开放的较大尺度,包括在区内建立保险交易所的可能性。林曙教授肯定了之前几位老师倡导的自贸区定位重点在政府职能转变,并分析了金融改革的步伐为何谨慎而缓慢。袁堂军研究员从产业链的角度表达了对自贸区的积极预期,强调了价值链的计算对于设定自贸区开放领域的重要性。卢华博士认为通过自贸区内融资租赁企业的高速发展可以看到更加开放和统一的市场有助于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并向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提出了两岸经贸合作、自贸区对接中的产业关联、两岸金融合作先行、两岸资本市场对接等方面的问题。
双方接着就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关注的金融方面问题进行了一番紧凑的交流对答,加深了对彼此金融体制的了解。随后史惠慈研究员对两岸合作表达了真诚的看法,台湾希望在不同领域与大陆不同区域进行合作,发挥各区域的特色,这也正是关注上海自贸区金融方面的原因,而区域合作中合适的可具体对接项目尤为重要;对于两岸服贸和TPP,重要的差别在于服贸受到更多政治面因素的限制,而TPP是一条国际化的路线,在借外力倒逼改革的路线上也能对大陆有更多参考价值。
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林俊甫老师结合台商在昆山试验区遇到的瓶颈展望了与上海自贸区合作的前景,并提出大陆市场为台商设置绿色通道或国民待遇、台湾将业已成熟的票据公司引入大陆等合作设想。
会议最后,复旦大学袁志刚教授作了简短的总结,表达了对双方继续深入了解、探讨合作的期待。至此,本次圆桌会议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