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内自行运输制度释放五百万“红利”

26.09.2014  10:19

  ■本报记者 陈玺撼

  昨天上午10点,盟通物流公司的徐师傅坐上半挂车,朝着洋山保税港区的卡口缓缓驶去,海关人员确认手续已完成后予以放行。

  如果时间倒退一年,只有专门的海关监管车辆才能承接自贸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间的货物流转,徐师傅的车没有资质,根本上不了路。

  现在,徐师傅的车身还是未印上“海关监管”四个字,却能畅行无阻。享受到这份“特殊待遇”,对投资设立盟通物流的畅联国际物流股份有限公司意义重大。“提高了通关效率,节省了用车成本。更给力的是,监管部门敢于放权给我们。”副总裁茆英华感慨。

  自贸区挂牌设立后,这种充分的政府自信和对企业的信任,愈发明显。

   优质订单却成“烫手山芋

  畅联虽然成立才10多年,依托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深厚的供应链管理产业基础,其服务网络和营业规模却以年均25%的速度递增。自贸区成立后,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彼此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往返于特殊监管区域之间的客户订单也越来越多。

  市场需求旺盛,可畅联起初却认为是“甜蜜的烦恼”。某企业今年扩展业务,将仓库从洋山保税港区搬到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短时间内几百万美元的液晶显示屏要转移。可按照原来的规定,自贸试验区内特殊监管区域的货物流转,要由获得资质印上“海关监管”字样的规定车辆运输和装卸,还必须在出区地卡口进行加封、GPS信息发送,并在进区地卡口验封、拆封。

  如此一来,高峰时间卡口前大排长龙,一部车出卡口最多要耗费约两个小时,运输效率有限。而有资质的“海关监管”车毕竟有限,大单或急单来了,一时半会儿不一定能凑齐足够的车辆,专营运输公司看准机会,很容易漫天要价,本来的优质订单,反倒成了“烫手山芋”。

长宁区财政全力保障“封闭式管理”经费
  战疫时刻,长宁区财政全力保障“封闭式管理”经费。财政局
崇明区召开对接会,拉开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序幕
  为加快实现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