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执行主编Nick接受我校学生记者采访: 自然指数是如何生成的?
图为《自然》杂志封面,图片源自网络
2014年12月18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出版了《2014自然指数中国增刊》(下文简称“增刊”),复旦大学以129.2的加权分值名列全球第74位,中国高校第六。北京大学(22位)、清华大学(37位)、南京大学(38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9位)、浙江大学(62位)分列中国高校的前5名。
中国在《自然》系列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从2000年的6篇增长至2010年的152篇,占当年总数的5.3%,而自2011年起,《自然》每年4月推出针对中国的“自然出版指数-中国”(Nature Publishing Index-China)。
2014年,《自然》首次使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替代之前自然出版指数(Nature Publishing Index),来衡量不同国家和研究机构科研实力。自然指数基于前一年发表在在《自然》系列期刊和68种自然科学期刊上所发表的研究型论文数量来计算的,而自然出版指数只基于发表在《自然》系列期刊上的论文数量。《自然》执行主编暨自然出版集团大中华地区总监 Nick Campbell告诉复旦青年记者,“两个指数的编制原理是相同的,自然指数意在提供一个更广泛的数据库。”
自然指数被作为衡量高质量的基础性研究的标志性指标,主要聚焦于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地球和环境四大学科。
复旦表现:小幅上升 化学领域突出
根据自然指数,增刊评选出的中国十大科研领先城市中,北京、上海分列第一、第二位。此次增刊还特别发布了中国200强研究机构和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地球和环境四大学科的50强研究机构。
上海篇的报道中指出,2013年,在全球最为顶尖的68本期刊上,复旦大学共发表255篇论文,占到上海市63所科研机构1646篇科研论文的15%;上海市的加权分值计数(WFC)为712,复旦大学贡献了18%,为129.2,均在上海市各大研究机构中居于首位。
同时,复旦发表的论文数量相比上年有6.5%的增幅,但与国内高校榜首的北大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后者的为31.5%。
报道重点介绍了复旦大学在化学领域尤其是材料化学领域所作的贡献,高分子科学系、先进材料实验室的彭慧胜教授是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他的9篇论文占到我校在这一领域产出的10%。化学系教授赵东元、王忠胜、吴宇平也均在化学领域的期刊上发表了3-5篇论文,在化学领域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而《2012中国自然出版指数》中提到的是复旦2011年在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方面十分杰出,主要优势在于物理、材料科学和医学研究。今年,在复旦总体科研水平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化学领域取得的突破尤为突出。
《自然出版指数-中国2011》依据2010年在《自然》系列杂志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所评出的中国十大科研机构中还没有复旦。不过,在此后连续三年的《自然出版指数中国增刊》中,复旦凭借日益突出的表现逐渐占据了排名中的一席之地,并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根据2011年的表现,复旦大学跻身全国高校前十;2012年名列中国科研机构第九位,全国高校第七位,贡献点数为3.90,发表论文数为13篇;2013年,名列中国高校第6位,贡献点数和发表论文篇数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相较之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始终以较高的贡献点数或加权分值走在全国高校前列,南京大学则是在2014年异军突起,闯入全国高校前五名。
2014年复旦在生命科学、化学、物理三个领域的自然指数
存在局限的“自然指数”
自然指数的衡量涉及到指数的计算方法、评比文章来源等多个要素,这些要素的选择无疑成为了影响指数排名的关键因素。
在过去,《自然》杂志沿袭的是“纠正数值”(Corrected Count),可理解为“贡献点数”。一份报告可以由多名科学家一起撰写,而一名科学家也可能与许多科研机构有多种合作关系。计算时每篇论文为1分,假定每个作者在每篇文章中的贡献是等同的,分数归属其依托的科研机构。如果一个机构发表了10篇文章,而这些文章中来自该机构的作者占了65%,那么该机构获得的分数就是6.5。
今年,《自然》杂志采用了全新的自然出版指数计算方法——加权分值计数(WFC),即为CC加上权重,以调整占比过多的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方面的论文。入选自然指数的这两个学科领域的期刊,其所发表的论文量约占同领域国际期刊的50%,在比例上大致是其它学科的五倍。因此,发表在这两类期刊上的论文权重为其它论文的1/5。
相比之下,WFC更能反映一个作者、机构和国家对世界科学的贡献率,是分值计数经过学科调整后的数值。
2014年4月发布的 自然出版指数是根据各科研机构在《自然》及其17本系列研究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计算出的,而12月最新发布的自然指数的数据库还追踪了约6万篇优质科研论文的作者单位信息,涵盖全球2万多家科研机构和高校,取自68种自然科学类期刊。
然而,《Nature》中文版主编张文浩在《2011自然指数中国增刊》发布时,向《科学新闻》承认了自然出版指数的局限,“《自然》杂志虽然涵盖了广阔的基础学科领域,然而对于应用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的空间相对有限,因此这个指数可以被看作高质量基础研究的指数,而非应用科学。”
“通过聚焦于研究人员甄选出的一小部分高影响力期刊,自然指数为评价科研文献提供了一个新方法。这些期刊约占自然科学期刊总引用量的30%。但是没有任何单一的计量标准能对科研绩效或影响力做权威的评价。”Nick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