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自动驾驶技术助力10号线问鼎工程界“诺贝尔奖”
轨交10号线的司机,与其说是驾驶员,不如说是监护员。因为 10号线列车行驶、停靠站,全由系统自动完成 ,司机的职责就是密切关注系统运行数据、乘客上下车等情况。一旦有问题,可以随时根据调度指令切换手动模式。
据10号线乘务业务主管巨轮介绍,在操作层面上,司机的工作是简单了,像开关门都是由10号线列车自动控制的,而其他线路则是由司机人工操控,但是在安全方面,责任是一样的。
10号线一期是国内首次实现全自动驾驶的在运线路,在2004年设计之初,这样的想法对于年轻的上海地铁而言,还是比较超前的。
破冰之旅开始。当时,世界上在运的全自动驾驶线路并不多,可借鉴参考的案例很有限。应用新技术后,列车的信号、监控等所有系统,和行车调度方式都要改变,对于管理也有全新要求,而这一切都需要花时间调试、磨合。因此,2010年10号线通车之初,并没有完全采用全自动驾驶。
谁料,2011年9月27日,10号线发生了安全事故。当时因供电故障信号中断,工作人员未能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导致两列列车发生追尾。 之后,社会各方批评纷至沓来,全自动驾驶技术是否应该就此搁置的争议,也让轨交部门备感压力。后经反复研究、自查,地铁方面坚持,“927”事故恰恰体现了人员管理的薄弱环节。全自动驾驶技术运用后,能及时发现故障、消除人为操作失误。因此,困难再大,也要努力推进。
又经过两年多地改进调试,去年8月9日,全自动驾驶模式终于在10号线正式启用。运营14个月来,不仅线路正点率高达99.9%,居全网榜首;故障率也大幅降低,至今没有发生一起因全自动系统导致的故障。
10号线线路管理部的副经理朱军林告诉记者:“列车从早上出库的时候,是由系统进行自动地唤醒,然后由系统自动对列车的车况进行一个检查,减少了以前因为人为的失误或者疏漏。一旦上正线的列车,车况都是良好的。”
10号线最终能将“菲迪克”优秀工程奖收入囊中,除了全自动驾驶技术助力外,还因为其吴中路站地铁停车库上盖项目,在国内走出了一条市政综合用地的新路。 占地20多公顷的停车库,上面加个盖,再建一个商业办公综合体,在集约利用土地方面,成果显著。
“公司用于停车场的所有的动迁成本,由商业开发来承担,这个直接的数字是14个亿。相对于整个10号线的总投资来说,大概节约了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的样子。这是第一块,第二块通过和华润的商业合作,我们在股权出让当中,申通地铁也获得了一部分的股权收益。这部分股权收益是直接反哺到地铁的运营中去的。”申通集团资产公司总经理庄巍如是说。
目前,地铁上盖项目已在其他新线建设中逐步推广。
(上海电视台记者谢丹青报道)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