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国际化背景下加快浦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编者注:浦东新一轮开发开放,面临着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和前所未有的二次创业压力,城乡一体化成为浦东“十三五”规划的一块重要实践内容。在刚刚闭幕的浦东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浦东政协委员王建明围绕浦东城乡一体化建言献策,并做了精彩发言,引发大家共鸣。原文如下:
无论在国家战略还是各地方规划中,城乡一体化,都是不容回避的长期目标。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浦东建设的重要命题,是战略之举,必由之路,绝非权宜之计。放眼世界,任何一个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国际化都市,最终都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浦东城乡一体化的现状与问题
1、城乡收入增速差距缩小,但绝对值差距继续拉大
2010年至2015年,浦东新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555元增加到25142元,年均增幅1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但增幅放缓明显。
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22:1缩小为2.14:1,距发达国家(1.5:1)依然有较大差距。且从收入绝对值看,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值由2010年的17805元扩大到2015年的28765元,城乡收入比虽进一步下降,但绝对值差距仍不断拉大。
2、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改善,但城乡间差距依然巨大
近年来,新区大力推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城乡差距依然巨大。农村地区依然有大量规划道路未能落地,断头路未能打通;重点学校、三甲医院、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分布较少;教育生均经费、万人拥有医生数量、养老服务能力等社会资源配置水平和社会事业服务水平仍然落后于城区。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比为 2.21:1,城乡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比为 2.33:1,城乡 (按人均)养老服务能力比为 1.88:1,城乡警务和城管力量到位比为 1.39:1,这些资源配置水平农村远落后于城区。
3、农村生态面貌改善,但环境形态压力依然巨大
“十二五”以来,新区农村进一步加大资源环境保护力度,空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率、耕地优良率达等指标显著提高,农村生态面貌有效改善,但农村地区的环境形态压力依然巨大。农村生活环境仍然遭受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生活垃圾的各类污染影响。大量外来人口聚居农村,环保意识淡漠,加大乡村环境污染治理难度。一些地方“重建轻管”现象突出,农村环境执法薄弱,“脏、乱、差”现象仍较普遍。
二、国际化背景下加快浦东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建议
1、借鉴逆城市化发展模式,大幅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世界上城乡一体化比较成功的有美国的郊区化发展模式,德国的平衡发展模式,英国的逆城市化发展模式,日本以城促乡模式,韩国新村运动模式等。其中英国模式对工业化程度高、已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浦东有很大的现实借鉴意义。
一是浦东可以汲取英国在工业化初期盲目发展的经验教训,制订完善的宏观规划,避免人口过于向城市集中和郊区生态环境恶化。
二是借鉴其后来的逆城市化发展经验,结合新区的城镇化建设,将一些政府部门或其下属机构向祝桥新镇、南汇新城、周康等地区转移,文化设施,学校、医院等公共事业单位也紧随其后,向小城镇有序迁移,从而带动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地区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生均经费、万人拥有医生数量、养老服务能力、社会管理能力等社会资源配置水平和社会事业服务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2、提高农民收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一是推行“流量”政策,落实土地“三权”分立,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劳动力流动。通过土地规模化,促使农业生产向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的现代模式转变。同时鼓励农业劳动力向城镇迁移、兼业,充分实现非农就业,提升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
二是推行“存量”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重视教育、科研和技术推广投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和提升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层级,提供农业创新服务、金融资本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促使浦东农业走出国门,实现国际接轨。
三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制定经营主体认定标准,建立优胜劣汰进出机制,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引导农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挥对于农民增收的引领作用。
四是增加财政投入,提高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推进基本社会保险制度整合,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稳定增加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收入。
3、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提升农村软硬件环境
首先要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落实资金,全面推广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其次,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引导,实施既有刚性也有弹性的差异化政策,通过长效机制巩固已有成绩。另外要借鉴国际上乡村治理的标准和经验,坚持垃圾分类处理及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统筹安排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同时,应大胆将盘活宅基地资产与集约用地相结合,通过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多途径筹集建设资金,探索美丽乡村新型社区建设模式。最后,也要加强乡村有形遗产的保护,强调传统空间形态的延续和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