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治疗模式由“破坏性”向“建设性”转变

12.11.2014  12:18

  随着现代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影像引导下的微创介入治疗技术以及生物免疫治疗突飞猛进的发展,肿瘤治疗理念正发生前所未有的革命性的改变。既往以破坏性治疗为主导的治疗模式逐渐向“建设性治疗”模式转变,即以微创与生物免疫治疗为核心的综合治疗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未来重要发展方向。

  11月6日至8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联合主办,由建院170周年的仁济医院独家承办的“第十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暨“第一届亚太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在沪举行。大会弘扬肿瘤微创与综合治疗新理念,国内外同行齐聚一堂,共同推动以微创化、个体化、人性化和理性化为特色的“建设性肿瘤治疗模式”。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申宝忠教授、秘书长王瑛教授、亚太影像导引下肿瘤微创治疗协会共同主席吴沛宏教授和余俊豪教授,以及230余位国际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出席本次盛会,其中有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韩国、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知名学者和专家20余人,出席的嘉宾和代表400余人。大会盛况空前,涉及肿瘤微创治疗各个领域。来自国内外230 余位肿瘤微创治疗专家做了精彩学术报告,并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

  大会主席、仁济医院院长李卫平教授代表仁济医院做了“继往开来,共创肿瘤微创治疗事业辉煌”的主旨发言,大会执行主席翟博教授代表主办方对来自亚太地区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和教授表示欢迎,希望各位专家把最新的治疗理念和成果介绍出来,从而推动我国肿瘤介入事业蓬勃发展。全国抗癌协会秘书长代表协会表达了对大会成功召开的祝贺和鼓励。

  会议内容主要涉及肿瘤微创影像引导技术、肿瘤局部消融治疗(包括射频、微波、激光、冷冻、HIFU 以及不可逆电穿孔等)、肿瘤粒子植入治疗、肿瘤外科微创治疗,肿瘤腔镜相关治疗、肿瘤血管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肿瘤疼痛治疗、肿瘤生物免疫及分子靶向治疗、肿瘤腔镜微创治疗技术、肿瘤急症处理技术以及肿瘤微创治疗护理等。大会达成一致共识,为统一不同医疗机构和执业医生对于微创联合综合治疗的适用范围、途径和方法,以及在合理选择各种肿瘤微创治疗新技术方面奠定一定的基础,使肿瘤介入治疗这一超微创手段深入到肿瘤治疗的各个领域,造福更多的肿瘤患者,延长病患生命,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社会负担,这也是每个从事肿瘤介入治疗的医务工作者的心声。

  据仁济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翟博教授介绍,过去肿瘤治疗以手术切除、放化疗等大面积破坏性治疗为主,而现在医学界日益认识到,基于对患者最大程度保护和尊重,建设性治疗未来将逐渐承担起重要角色。如早期小肝癌过去主要是手术切除,现在用微创介入消融加免疫的综合治疗手法,两者预后生存率基本相近。再如目前发病率很高的甲状腺肿瘤,80%为良性,过去也是一切了之,但切除手术会给患者带来很大创伤。翟博说,采用消融治疗,只需一根“缝衣针”进入体内进行灭活,半小时就可完成治疗。翟博表示,医学发展到今天,已走出了单纯追求疗效的阶段,转而更关注人的社会功能、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因此,少创或无创的治疗终将替代原先的大创和巨创式疗法。

  本次大会是弘扬肿瘤微创与综合治疗新理念的一次盛会,国内外同行齐聚一堂,共同推动以微创化、个体化、人性化和理性化为特色的“建设性肿瘤治疗模式”。大会气氛热烈,同时,处处洋溢着仁济医院建院170周年的喜庆,使与会专家和嘉宾同时感受到了仁济医院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