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肠癌肝转移治疗获新突破
东方网6月9日消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大肠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平台上,近日通过二次“剿灭”的方法,成功为一例直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切除了布满转移病灶的肝脏,为传统意义上不可切除的转移性肝癌找到了手术根治的机会,预计此类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将达到40%,而此前这类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8个月。
结直肠癌肝转移,难治
在肠癌患者中,约有25%的人分别在初诊时或在后续治疗过程中发生肝转移。而多数患者的肝转移表现为多发性的肿瘤病灶。临床中接受传统化疗和姑息治疗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为18个月。
6个月前,51岁的患者老张被诊断为“直肠癌伴肝脏多发转移”,肿瘤医院大肠外科为其实施了根治性手术切除。鉴于其疾病病程属于中晚期,主刀医生、大肠外科副主任徐烨教授给他制定了详尽的术后化疗方案,试图清除远处转移病灶。
然而,经过4个周期的化疗,患者的肝转移病灶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继续变大的趋势,转移病灶主要集中于右肝,左肝仅有3枚转移结节。
多学科联合讨论,可试
在每周一次多学科疑难病例讨论会上,老张这个疑难病例被搬上了讲台。来自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的医生各抒己见,试图找到一个患者获益比最大的治疗方案。
“继续盲目持续的化疗,不仅患者不能够从中获益,相反还将承受更大的经济负担。”化疗专家一致认为。此时,团队首席专家蔡三军教授将目光转向了肝脏外科主任王鲁教授:“你觉得有可能将转移病灶手术切除吗?”
王鲁教授结合影像诊断中病灶所处的肝脏位置,提出一个全新的治疗方案——不妨可以试一试ALPPS手术,即联合肝脏离断和门静脉结扎的两步肝切除术。该手术通过调整改变肝脏血流,促进正常肝组织再生,以最大范围切除肝肿瘤,提高切除率。现在该技术多应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病例。世界上仅有少数医院的肝脏外科成功开展过该类手术,国内医院开展甚少。
文献报道,截止到2013年年末,全球开展ALPPS手术仅200余例。围术期死亡率10%-15%,手术并发症率40%,手术风险高于常规肝癌切除手术。目前文献中报道手术失败的病例多是由于严重的腹腔出血或感染,致使健侧肝脏增生尚未完全,便仓促二次手术所致。
临床实战环节,挑战
王鲁教授介绍说,肝脏转移患者由于接受过长期化疗,肝脏损害严重,失去了手术根治切除的机会。另外,造成手术切除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是,肿块累及肝脏体积范围。有的肿瘤在技术层面虽然可以切除,但如果残留下的正常肝脏体积小于40%的“警戒线”,便会难以维持肝脏术后的正常代谢功能,依旧不能实施手术切除。
理论上,手术医生只需将老张右半个肝脏切除+左边肝脏局部病灶切除,便可以“清除”肝脏中的所有肿瘤病灶。但,左半个肝脏体积过小,手术后残余肝体积仅占全肝体积的26.7%,公斤体重比例为0.42%,而正常人所必须的体重体积至少0.6%。“盲目的手术切除,极易导致术后肝脏代谢功能失效和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多学科团队外科专家说。
两次手术“剿灭”,成功
王鲁教授和其团队决定采用“分步实施”的方法。他形象地将手术过程做了一个描述:医生首先将左右肝脏进行分离,把“好人”和“坏人”分开,然后将提供给“坏人”给养的通道切断,进而使右侧肝脏快速萎缩。同时保留肝脏的肝动脉、肝管和肝静脉,保证其充分发挥肝脏功能,并有助于加强左侧肝脏的“营养供给”数量,让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长胖”,为以后手术切除后留下足够体积的肝脏做好事先的“储备”。
4月中旬,团队为患者实施“门静脉右支结扎+左右肝劈离+左肝肿瘤切除及射频消融+胆囊切除术”。手术后,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正常,七天后CT检查发现,左侧肝脏体积明显增大,预估手术后残余肝脏体积约占全肝体积的34%,已接近40%的“达标线”。首次手术后近一个月,患者左半肝体积达到40%的“安全线”,符合开展第二次手术的安全标准。
5月下旬,王鲁教授再次为患者进行二期手术,将弥漫众多肿瘤病灶部位的右半侧肝脏完整切除。手术后患者康复顺利,肝功能指标正常,复查CT后全肝未见肿瘤残留。
专家建言 肝转移患者未必都适宜
“并非所有的肠癌肝转移患者都适宜选用此项治疗手段。”王鲁强调说,由于患者必须短期内接受两次手术,所以要求患者的身体状态足够好才可以承受。
对于大肠癌肝转移的患者,蔡三军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当患者在传统化疗耐药情况产生或者无效时,应积极寻求新的治疗方法。肝脏手术切除是一种唯一可以获得根治和长期生存的有效手段。但是具体选用哪种最为合适的治疗手段,则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共同研讨。